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76073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索 党的十七大汇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镇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要求,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详细利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目前,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全部时刻切记并实践党的宗旨和党员义务,让党员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内,发挥作用,接收监督,同时用本身的模范作用去带动和影响群众,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多年来,本市主动探索推行了小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了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增强了在职党员的自律意识和参与小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党在小区的形象和威信

2、得到新的提升。同时,深入调动了小区和单位党组织共同参加小区建设的主动性,形成了小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气氛。从小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证实,使我深切感到,实施全部党员“双重管理”不但是适应形势发展,保持党的优秀性的必定趋势,也是加强和改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客观需要。一、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动因长久以来,党内逐步形成了党员只接收其隶属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固定模式。不过,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企业职员党员逐步从“企业人”向“小区人”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党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并展现出数量不停增加、领域不停拓展、规模不停扩大的发

3、展态势;留在农村的党员大部分在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生产基地等产业链条的各个步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业多元化、工作流动性大、不固定,使她们不愿将组织关系立即转出,也不愿频繁地转移组织关系。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基础上还是延用传统的、单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和自我循环的运行机制,还只是经过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评议、载体活动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而对党员外出的管理监督,则是一个空白点,或说是一个盲点。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员的合理流动、党内资源的共享和“全国一盘棋”大党建格局的形成,更使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一定的断层现象,陷入了“形式管而实不论”的困境。二、实

4、施党员“双重管理”的涵义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关键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管理主体从一元变为多元,实现对党员的立体管理模式。就是凡在城市小区居住的机关机关党员、农民党员、退休党员、企业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在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流动的全部党员,在不转移组织关系或暂时组织关系的情况下,除接收其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外,还应接收本人所居住地党组织的监督管理,确保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全天候的监督管理之下,全方位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经过党员“双重管理”,建立健全由输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亲密配合、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共同负责的系统、科学、有效的“双重管理”体制

5、,形成“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的崭新模式,逐步改变城镇之间、地域之间、党员居住地和就业单位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把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的工作紧密衔接起来,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帮助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党员不论在单位或小区,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论在流出地还是在流入地,全部能融入党的组织,参与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经过加强和改善对党员的管理,促进形成城镇衔接、全方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格局,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和社会管理格局更相符合。三、实施党员“双重管理”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1、

6、提升认识,奠定党员“双重管理”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气氛。党员双重管理的主体是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没有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主动参加,这项工作将无法开展。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提升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自觉接收双重管理的内驱力。所以,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机关、企机关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应经过多种切实有效的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对党员进行教育,提升党员党性观念,增强党员参加双重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层层召开会议、借助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多个形式大力宣传党员双重管理的目标意义和路径措施,不但使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知道,也要让广大群众知道,上上下下形成共识,营造出党员双重管理强大的舆

7、论气氛。2、创新设置,探索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热点、难点问题,关键是党组织设置滞后和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造成的。各级党组织要确立“不论外来党员是渎职,管不好外来党员不称职”的观念,不但要管理组织关系隶属于自己的党员,而且要管理工作、居住在本区域的党员,建立既管所属又管所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开放管理体制,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覆盖。首先,坚持行业管理的标准,加大在各类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努力构建以村党总支为主体,以专业党支部为骨干,以特色党小组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其二,坚持属地管理的标准,加大在楼院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形成以

8、小区党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为关键框架的新的小区党组织管理体系。其三,坚持流动管理的标准,加大在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工程项目、建筑工地、“两新”组织、旅游服务行业、劳务输转场所等流动党员聚集的地方建立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实施“安家工程”,从根本上处理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3、协调联动,建立党员“双重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实施小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过程中,我们显著感到,小区党组织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有愿望、有要求、有主动性,但苦于和单位党组织沟通协调渠道不畅。为了确保党员双重管理机制运作顺畅、有序、规范、有效,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式的组织网络。 一是建立“双向联络、双向反馈”制度。双向联

9、络,即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向居住地党组织发送党员身份介绍函,督促所属党员按时向所在地党组织报到,并确定专员定时了解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和综合表现情况,所在地党组织根据党员的职业、服务意愿、休息时间等建立党员基础情况登记卡,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和提议。“双向反馈”,即居住地党组织以党员表现情况反馈函等形式,每十二个月最少向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反馈一次党员参加居住地活动及表现情况,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将反馈情况作为党员年底评议的主要依据。二是完善考评管理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将党员“双重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书的考评内容,纳入争先创优和享受多种补助的主要条件。明确要求评选优秀基层党组织、文

10、明单位和优异党员、优秀个人等,要征求所在地党组织的意见。另外还能够试行党员身份网络化管理和党员登记制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置党员区域性信息网络和党员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党员证和身份磁卡制度和查阅党员身份的网络终端,为党组织实施双重管理发明条件。4、重视实效,给予党员在党组织中应有的权利义务。 在党章的相关要求中,党员的权利义务并不是全部限制在党员所隶属的党组织范围内,党员的组织关系并不是党员行使权利义务的唯一依据。所以,党组织要寓管理、服务于多种有效活动载体之中,经过党员服务中心、党员联络站、党员自愿者服务队、党员奉献日活动、多种特色服务小组等多个载体,推行党员义务,参与党组织的活动,过好

11、双重组织生活。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一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二要不影响党员的本职员作和生产经营,力所能及;三要适度,一年搞几次,不能数量过多;四要注意以共同要求和共同利益为纽带,使党员乐于参与,又确有成效。同时,在参与双重组织管理一定时间以后,如6个月或1年以上,能够让党员在没有组织隶属关系的流入地和小区党组织中享受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等党员权利,在取得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的同意或授权后,还能够对党员实施考评、奖惩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和居住、工作地党组织从不一样角度、有不一样侧重,联合对党员进行考评,并结合平时表现,关键由居住和工作地党组织实施奖惩。当然,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只是从更深层次处理了党员管理的部分难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要抓好常规工作的落实,并经过常规工作促进双重管理模式的实施。同时,作为一个思索和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深入完善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