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75573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培根在论习惯一文中指出:“一切天性与承诺都不如习惯更有力”;“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在他看来习惯可以驱动生活,习惯可以控制行为, 习惯可以产生力量,习惯可以主宰人生。但培根只是 强调了习惯威力之大,却未言明一个人究竟应养成哪 些影响人生之习惯。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感受, 我逐渐体味总结出了四句人生箴言,置于座右,并致 力于使其付诸实际,养成习惯。这将影响我终身的四 句箴言是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之所以选择了上述四句箴言,我的理解和体会是:勤 于学习的习惯可以丰富人生,乐于思考的习惯可以感 悟人生,善于总结的习惯可以提升人生

2、,勇于创新的习惯可以完善人生。 勤学习的习惯 中国古代有很多名篇名言都是讲学习的。荀子一书开宗明义,首篇就是劝学,指出“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孔 子讲“学而优则仕”,子产曰“学而后入政”,如出一 辙,都说明了当干部必须先学习,必须讲学习。学习 是从政的一个必备条件,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中 央开展“三讲”教育活动,第一就是“讲学习”;中央 提出在党内形成四种风气,第一种风气就是形成认真 学习的风气;组织部门开展争创“五型”部门,第一 个就是争创“学习型”部门;在组工干部队伍中争创 “五好”干部,第一好就是争创学习型干部。这就是 说学习是第一位的,组工干

3、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 部的干邵、管人才的人才,学习显得更为迫切。如果 一个组工干部,自身知识掌握就不多,“以其昏昏,使 人昭昭”,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使人明白呢?江泽民 同志在建党75周年前夕,作了努力建没高素质的干 部队伍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干部 学习的问题;在1997年全国组工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再 次提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 知识水平。,还提出了“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 这些关于学习的理念,概而言之提出了三个问题,即 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 “四个 必要”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学习是一种政治责任, 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是一种工

4、作动力。学习是 一种需要,学习是一种乐趣,学习是一种嗜好,学习 是一种享受。 一是“填空”的必要。知识无穷尽, 就像填空一样,有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空白,要填这 个空白就需要学习。二是“补充”的必要。毛泽东同 志于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对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上 的讲话:“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 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磬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 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 开下去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 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人们的知识 就像小卖铺一样,本来进货就不多,稍微卖一下就告 罄了,如果要继续开下去,你必须再进货,这个进货 就

5、是补充,就是充电。三是“巩固”的必要。“温故 而知新”,学过的知识随着时间流失会被淡忘,所以 得巩固。四是“更新”的必要。当代知识日新月异, 很有必要及时更新。怎么学?归结起来就是处理好“五对关系”。一是“明与立”的关系。“明”是明白,要明白 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之危害。林语堂先生讲学习可 以起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 养性灵”的作用。“立”是立志去学。俄罗斯文学家 卡耐基就“志气”做过这样的解释,朝着一定目标走 去是“志”,一鼓作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 就是志气。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学不如古人不足 为学,才不如今人不足为才”这个志向就是“唯我” 要立下雄心壮志,天

6、下才能唯我独尊,所以“立志” 非常关键。二是“博与精”的关系。博大精深,“博”与“精” 都是学的程度,用英文字母讲就是“”,一横一竖。 一横就是博,代表了广度,一竖就是精,代表了深度, 广为博,深为精。“博”要博到无所不知,“精”要 精到唯我独尊,要有个人特色,要学有所成,学到“博 与精”就算是学到一定境界了。胡适是当代著名学者, 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读书一文中就读 书方法问题提出了“两个要素”,即第一要精,第二 要博。他认为“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 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 尊,无人能及。”也把博与精比

7、作埃及的金字三角塔, 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依次递减, 代表那旁搜博览的专门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 范围,精深的造诣。他强调要坚持博与精的统一,如 果专工一技一艺,其它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好比一根 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而一味强求博大, 一无所长,这一类的人也好有一比,犹如一张很大的 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三是“勤与恒”的关系。学习没有捷径,书山高 耸入云,只能以勤为径;学海浩瀚无际,惟有以恒作 舟。一切都要靠勤,“勤能补拙”,学习中要做到眼 勤、口勤、手勤、脑勤。享有“中兴第一名臣”之称、 被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独服”的曾国藩,曾有两句 修身名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

8、义”,“人生惟 有常是第一美德”。他把勤列为道德修养的“八德” 之首,把“恒”作为刻苦向上的“五箴”之一。就学 习而言,曾国藩将读书视为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对 他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可以没有, 甚至女人也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不能中断写作。 在他自订的“修德十二课”中,读书学习就占五条, 即:读书专一,阅读史书,每天都应获取新学问,每 月不可荒疏旧技能,写字。尤其是自他29岁那年开始 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自1858年6月6日至 1872年2月3日,长达近14年从未中断,一直写到临终 的前一天。“无一朝一夕之间,无一点一画之苟”。 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勘的曾文正公全

9、集,就 收录了曾国藩日记、家书、奏稿、书札等文章多达156 卷、500万字左右。由此可见,曾国藩学习之勤奋,意 志之顽强。恒就是要有恒心,毛泽东同志有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 十日寒”。毛泽东同志就是凭着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 坚持终身学习,实现了自己“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的誓言。做到勤和恒,就能达到“三所”,即“日有 所得,月有所获,年有所成”。四是“思与问”的关系。思维是人类属性,“学 而不思则罔”;“思虑熟,则得事理”;“圣贤之所 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这些无不说明思 考对人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思考,也就等 于失去了灵魂。无论古代、现代和

10、将来,思考都是推 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 个力量无边的人”。“问”即请教,“好问则裕,自 用则小”;“不耻下问”等是阶级社会中士大夫虚心 请教的态度。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 毫不异义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 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教育家陶行知的亲身体会是:“发明千千家,起点在 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 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 “不思故有惑, 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多思则多问,少思则寡 问,无思则无问,不存在有思而无问或有问而无思,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五是“知与行”的关系。历史上

11、“知与行”的关 系的争论实际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程朱”理学大师朱熹认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 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知未能行,乃 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 能行者。”“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由此可见,朱熹偏重于行。与此相反,孙中山先生提 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哲学命题,他以人们 每天吃饭而有些人不知为什么要吃饭的道理为例,说 明“行是不难的,而知是不易的。”真正回答“知与 行”辩证关系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37年7月所著的 实践论也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 的关系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

12、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唯物论的知 行统一观。”爱思考的习惯思考是理解、领会理论实质,把握理论精髓的必 要环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一个能思 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不会思想的人 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汉是懒,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 不善思想的人是笨蛋。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 希尔曾著思考与致富一书,别人不理解而问他为 什么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他答到:“最 努力工作的人最终不会富有。如果你想变富,你需要 思考,独立思考而

13、不是盲从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项资 产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别人不同。”有一种习惯叫 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养成爱思考的嗜好,一是要有高度,站在政治、 历史、时代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问题;二是要有远见, 不受旧的思考的束缚,不受主观主义的左右;三要要 重实际,大量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科学思维的前 提和基础,否则思考就成了无米之炊;四要讲方法, 对感性认识进行筛选过滤、消化吸收、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综合运用归纳演绎、 分析综合、具体抽象、分类比较、定性定量等科学方 法,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职和规律,增强思考 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可以这样说:尊严在于思想,思

14、想在于思维,思维在于实践,实践在于创造。 思什 么?常思人生短暂,不得不惜时;常思处世艰难,不 得不忍耐;常思世态炎凉,不得不争气;常思法网难 漏,不得不慎欲。怎么思?要勤思,要深思,要细思, 要巧思。常悟己,客观悟人,深刻悟事,准确悟势。 要创新思维: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头脑 就灵;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在修养 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善总结的习惯毛泽东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程思远从海外归来,毛泽东接 见他。毛泽东一见到他就说:“你是大知识分子,留过 洋,久仰久仰。”接着

15、,毛泽东又问:“你知道我是靠 什么吃饭的吗?”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毛泽东自 答:“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常说:“总结好, 大有益。”经验是人生曲线的坐标,经验是人生航程的 风帆,经验是人生智慧的结晶,经验是人生酿造的甘 泉。养成善于总结的嗜好,一是要有知识根底。要注 重看书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掌握大量的前人及先 进人物的工作经验,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将这些所学 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 作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要有务实作风。要有求真务 实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面 向基层,向下问计,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两 句话说得好:“高贵者最愚蠢,卑贱

16、者最聪明”,“经 验在基层,办法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出真知,宣传干部只有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总 结推广群众创造出来的经验,才能找到有效的宣传途 径和方法。三是要有分析能力。要对自己面对的各种 事物、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从而从纷繁复杂的问题 和矛盾中找出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出主要矛盾, 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使自己在分析、处理尖锐复杂 矛盾和棘手疑难问题中开眼界,长见识,积累经验, 长足才干。四是要有写作水平。写作水平是我们善于 总结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我们 才能把自己源于基层、来自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推 广。为此,在工作中要多读、多看、多写,掌握一定 的写作技巧,从而顺利地把自己的各种思维成果和经 验总结表达出来。勇创新的习惯大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 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开拓创新就是闯前人未 经之路,辟前人未历之境。清末康有为在上清帝第 六书中对创新作了如下阐述:“物新则壮,旧则老; 新则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