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费尔干纳盆地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69KB
约9页
文档ID:491744542
费尔干纳盆地_第1页
1/9

费尔干纳盆地1•地理位置(P2)费尔干纳盆地处于中亚西部,是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一个老油气区,位于中天山、南天山 之间,是天山山系中一个形状近于三角形、北西走向的山间坳陷盆地,盆地长300 多千米, 宽达100多千米,面积40550km2,呈北东东一南西西向延伸盆地东部较宽,西部狭窄, 并向西南端尖灭,与锡尔河盆地相连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分布与三个国家之间,中心部分位 于乌兹别克的东端,其东部和西南部在吉尔吉斯国境内,西北部主要在塔吉克盆地总面积 的 47%位于吉尔吉斯境内,塔吉克占 13%,乌兹别克占 40%该盆地临近中国和阿富汗两国 国界,东端距中国与吉尔吉斯边境线 100km 左右盆地四周高山围绕,西北面为库纳姆山和查特卡尔山,海拔3200~4000m,最高峰达 4500m;东北面为费尔干山,海拔4500m;南面为土克斯坦山和阿莱山,最高海拔为5400m 盆地中央为平原区,主要为戈壁滩,海拔300~600m盆地中央的谷底与周围的山峰之间最 大的地形起伏为 4560m 左右盆地外形为典型的谷地,呈橄榄形盆地内的河流为锡尔河, 纵贯整个盆地全盆地属大陆性气候,夏天温度高达40 °C,冬季气温降至-25 °C。

2. 勘探简史(P5)费尔干纳盆地字1880年就在其南缘西段的绍尔苏地区发现古近系石油1904年找到第 一个油田—奇米奥油田,同时在盆地的南北边缘带上开始开采石油和地蜡 1919 年石油工 业国有化以后,勘探活动逐渐增加,以后不断发现油气田,但是,最高产量不超过2X106t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勘探的重点及发现集中在古近系盆地早起的油气勘探仅限于周边 的山前带,到1936年,地质学家古伐里夫斯基首先提出到盆地腹地进行勘探,与1937年 在盆地的南部构造带的安集延构造上发现油气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该盆地的塔吉克地区是勘探的焦点,并发现了拉瓦特 等油田 1974年发现了塔吉克斯坦最大的气田—尼亚兹别气田1980 年,乌兹别克境内古姆汉纳油田的发现引人注目,因为踏实首次在坳陷中心发现 油田;继而在马克赫姆(1982,塔吉克)、明布拉克(1987,乌兹别克)都有新的发现值 得一提的是,费尔干纳盆地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内发现的油气田多是中小型油气田,直到 1992年3月,在盆地乌兹别克部分的纳曼干省明布拉克镇附近(盆地的北部构造带上)钻 遇了一口古近系高产油井(初产量2X104t/d)明布拉克油田成为全盆地最大的油田。

这口 井的发现说明盆地北部构造带存在巨大的油气潜力,为今后的勘探指明了方向这一发现使 人们再次对该盆地的油气潜力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许多研究者认为,该盆地北部构造带 和中部坳陷带的未勘探地区有可能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还存在较大的油气前景到目前为止 该盆地已查明大约 53 个油气田,大约 20%分布于盆地北部的边缘构造带上, 80%分布与南 部构造带上工业油气多分布与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盆地各地的勘探程度 不同,南部与东北部勘探程度较高;中部由于太深,所钻探井较少由于勘探钻井显然分布 在有限的区域和深度内,因此该盆地可能还没有达到勘探的成熟程度3. 勘探工作量( P7)费尔干纳盆地早期的油气勘探仅限于周边的山前带,主要为野外踏勘与寻找油气苗石 油勘探活动在石油工业国有化以后才逐渐增加,然后在全盆地进行野外踏勘与寻找油气苗、 普通物探和钻井等油气勘探工作盆地在1947年就已经开始采用地震勘探,发现了一些潜 伏构造 1949 年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已经覆盖了全盆地从那时起至今一直在全盆地进行油 气勘探工作 1970年至1992年地震测线实施公里逐年增长起始,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第 三系,后来逐渐向深部侏罗系和白垩系。

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钻井进尺统计来看, 盆地钻井一直比较稳定,10000~6000m目前费尔干纳盆地各地勘探程度不一,南部与东北 部勘探程度高;中部由于深度过深,钻井较少4. 油气分布规律(P8)到目前为止,该盆地已查明大约53个油气田,大约20%分布于盆地北部的边缘构造带 上, 80%位于南部构造带上工业油气藏多分布于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现 已发现的油气藏有170多个根据费尔干纳盆地53 个油气田的地面位置和地下地质构造的相似性,把它们组合成以 下 4 个区:盆地北部边缘构造带:8个油田, 2个气田盆地南部构造带东北部:12 个油田, 1个气田盆地南部构造带西南部:15 个油田, 4个气田盆地中央地堑带(盆地中部和西部):11个油田(包括明布拉克油田)可见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南北两侧较狭窄的地带,特别是南部构造带盆地内油气具多 层且相对狭窄的分布,是深部源岩运移的结果费尔干纳盆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古近系中, 大约占全盆地烃类聚集的55%,其次为新近系和白垩系5•资源潜力(P10)费尔干纳盆地在规模上,与前苏联其他的大多数油气田区域相比相对较小,油气田数量 上较少但是,由于发现了明布拉克油田,从而使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大大提高,特别是盆 地中央地堑带成为近来的勘探重点。

根据油气资源评价估算(1994),费尔干纳盆地的原始地质储量为6.35X108t,已探明的和 可能(推测)的可采石油储量共5.6X108t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费尔干纳盆地的可能石油 储量为4.2 X108t,中央坳陷带有更多的与明布拉克油田相似的构造,其可采储量为3.78 X108t, 其他区域共有可采石油储量为 0.42 X108t无论从石油发现累积曲线还是非伴生气的发现累积曲线,都表明费尔干纳盆地的重大油 气发现没有结束,而是仍然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在盆地中央地堑和深部底层6. 基础地质特征6.1 大地构造背景( P68)位于欧亚板块南部边缘的天山褶皱带,其构造发育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叠加和改造作 用,才形成了现今以北西和北东向构造为主的复合叠置面貌的天山山系,表现在现代地形上 为高达 5~6km 的高山和低矮起伏的丘陵以及大小各异的山间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为这些山 间盆地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为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的基底在西北边缘出露,为古生界火成岩和变质岩系,呈块状结构盆地东北部山 系,由强烈变质的页岩、砂岩夹石灰岩和喷发岩组成,形成延伸较长的褶皱构造在南部边 缘出露区形成变质岩褶皱构造。

盆地南北边缘都具有大断裂,使古生界基底向盆地方向阶梯 状下降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盆地内基底构造也呈阶梯状北部大断裂的断距有三千多米, 南部断裂的断距在1500~2000m之间大小断裂切割使基底的埋藏深度不等,形成基底露头 区,隆起区和断落区盆地中央是最大的断落区,长120~125km,宽50km,基底达7~11km6.2地层与沉积特征(P69-P74) 总体特征费尔干纳盆地的基底大约形成于古生代加里东期从晚二叠世到三叠纪,费尔干纳盆地 由于造山带塌陷作用引起的地体的拉张,并且在狭窄的半地堑中形成了红层和火山碎屑沉积 在基底找那个形成了一套过渡性地层早—中侏罗世,随着欧亚大陆南缘古特提斯海的拉张,盆地处于被动裂谷期,温暖多雨 的湖相平原发育了碎屑岩含煤建造;到晚侏罗世,裂谷作用趋缓,盆地开始整体坳陷,并一 直持续至古近纪末再次期间沉降速率发生过多次变化,沉降作用受连续的构造波动阻止, 沉积环境也发生了多次海陆交替沉降最大时为晚白垩==古近纪,此时由于特提斯海的海侵, 使盆地变成了海相环境,成为费尔干纳海湾这一时期为盆地盖层形成的主要阶段,形成一 套海相高水位碳酸盐岩建造和低水位碎屑岩建造与海陆过渡相—封闭潟湖相碎屑岩建造。

古近纪末,由于古特提斯海的关闭和褶皱造山运动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盆地周边 的高山纷纷隆起,使盆地成为了一个山间盆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的构造沉降作用使盆 地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磨拉石建造并伴随有地层倒转盆地由三个不同的构造层系组成:下部为强烈变质的古生代地层,为褶皱造山条件下形 成的,构成盆地的基底中部为角度不整合的基底之上的中生界和古近系,为拉张裂谷稳定 沉降条件下形成的盆地盖层沉积最上部为新近系至现今沉积,属于造山阶段的产物,为厚 达 6000m 的磨拉石建造各时代沉积地层特征盆地的基底为一套古生界火成岩和变质岩系组成盆地盖层特征过渡层(二叠系—三叠系)盆地在基底和盆地盖层沉积之间存在一套上二叠统至三叠系 的过渡层,为造山带塌陷作用引起地体拉张的产物,并且在狭窄的半地堑中形成了红层和火 山碎屑沉积上二叠统为河流相、湖相、沼泽相泥页岩,砂岩及含煤沉积,仅见于盆地南部 马德根地区,可划分为卡梅什巴申和马德根组,为陆相杂色细砾岩、砂岩、粉砂岩、泥板岩 夹煤层,填充在古生代基底凹陷中,厚600m上二叠统至三叠系的过渡层厚约700m,地 层中含有植物、昆虫和甲壳类化石侏罗系是湖相及潟湖一陆相含煤岩系的杂色层,厚度变化很大,在0~100m之间,克划分为下 统、中统和上统。

① 中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超覆于古生界基底或三叠系剥蚀面上,为透镜体冲击相砂岩和砾岩的旋回式 互层的湖沼相暗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煤层,偶见介壳石灰岩沿剖面从下晚上以及向古凹陷 的中部,盆地相增强,并且各沉积旋回逐次超覆在盆地边缘带的断落凹陷中,地层剖面完 整,厚度可达1200m,其中,下统厚130~380m地层中含有植物化石、抱粉组合和淡水瓣 鳃类残骸费尔干纳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时的沉积面积为300X150km2,沉积速率为1m/Ma 该盆地当时呈封闭的内陆盆地,海水没有到达盆地因此,盆地的下—中侏罗统主要由陆相 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夹煤层温暖潮湿气候条件植被繁茂,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是 盆地中有效的烃源岩② 上侏罗统上侏罗统以剥蚀不整合沉积在中侏罗统之上,并超覆和不整合在古生界基底之上由冲 击相粗砾岩、中砾岩、砂岩等透镜状粗粒碎屑岩与河漫滩相和湖相泥岩、泥灰岩、粉砂岩以 及砂岩呈互层,颜色为杂色和红色,顶部夹是高层,厚100m,山麓带600m在盆地南部 发育较全,北部缺失从露头可以见到本统地层中淡水腹足类、爬行动物、鱼类、抱粉和其 他植物化石白垩系为陆相、潟湖相和海相沉积,以底砾岩超覆在侏罗系或古生界上。

① 下白垩统尼欧克姆阶至阿尔布阶下部(木养组)为红色泥岩和砂岩,底部为红色砾岩向盆地边 缘方向,粗粒碎屑岩增多,有灰色岩层,石膏和碳酸盐岩在盆地东南部厚50~150m,东 北部厚50~160m,西南部厚25~110m本统地层中含有稀少的淡水介形虫类、瓣鳃类、恐 龙骨骼残骸和鱼类鳞片、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阿尔布阶中部,在盆地南部和东部为灰色,粉红色灰岩和白云岩,东部可见浅蓝色、灰 色和红色泥岩和泥灰岩在盆地西南部厚15~30M,东南部厚30~60m本阶地层中含有淡 水腹足类和介形虫类② 上白垩统 赛诺曼阶下部至阿尔布阶上部(称克济尔皮利亚尔组),为碳酸盐岩,石膏和灰色粘土 岩在盆地南员为红色泥岩夹灰色灰岩和结核状泥灰岩薄层碳酸盐岩含量自东向西减少; 在盆地东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层为互相交替的红色泥岩和乳白色细粒疏松砂岩其中含有由 泥岩碎屑形成的薄层细砾岩和石膏,在剖面下部局部发育有砾岩在西南部厚 80~180m, 东南部厚150~250m,东北部厚150~300m其特点是含有淡水瓣鳃类、介形虫类、轮藻化 石赛诺曼阶具有强烈想变,在西南部和西部称卡拉奇组,为红色砾岩透镜体与砂岩、泥岩、 泥灰岩、灰岩和白云岩互层。

在东南部,剖面顶部有鲕状石灰岩和泥岩,下伏杂色泥岩和砂 岩,夹石膏层在东部和北部广泛分布红色泥岩,顶部有时见白云岩和砂砾质灰岩夹层西 部厚5m,东北部厚200~240m,东部厚500m本段地层中含有海生和淡水软体动物,主要 为有孔虫类、介形虫类、孢粉组合,爬行动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