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74155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心理学学科形成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年代逐步分化,至今其重点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贯的核心问题,也有一些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管理心理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和实际应用,应首先掌握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

2、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一、管理心理学的早期研究管理心理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在早期的工业社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方的目标,而改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是劳方的要求。资方追求效益,劳方期待公平,满足生活

3、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劳资矛盾的加剧,比如,引发的大规模罢工、关闭工厂甚至流血冲突等,会使得劳资双方两败俱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非常突出。解决劳资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劳资双方不应为争夺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利益而喋喋不休,而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只有这样,劳资双方的日子都好过。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质生产的需要。当时交战各国的男性青壮年大量应征入伍。工厂由于缺乏熟练工人,除雇佣大量妇女外,还不得不采取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等办法来增加生产。但延长劳动时间,增加了工人的疲劳度,因而

4、还是达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这就引起了对疲劳的研究。如英国就专门设立了疲劳研究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18561915)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他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厂对工人实行严格管理,并用记件奖励工资激励工人努力生产。他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Taylor,1964),工人按他设计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进行劳动,工作效率成倍提高。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nsterberg,18631916)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心理学之父”,首次在英国伦敦出版

5、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为心理学和工业效率(Mnsterberg,1913)一书中,芒斯特伯格明确提出,他的目标在于去发现:(1)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最适合;(2)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大和最令人满意的产出;(3)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好的结果。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得到莉莲吉尔布里斯(L. M. Gilbreth,18781972)创新思想的补充。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学(Gilbert,1980)一书中,吉尔布里斯就想把早期的心理学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实践中去。她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她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要了

6、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因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力图把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管理心理学家是沃尔特斯科特(W. D. Scott,18691955),他于1900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写过许多关于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书(Scott,1908),还写了一些关于有效地选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实务方面的著作(Scott,196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员选拔上的需要也推动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各交战国为了有效地使用兵员资源,需要

7、对应征入伍的大量兵员进行甄别和选拔。这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的人员测评研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有很多心理学家被征召从事兵员的选拔工作。一战后,心理学家设计的人事测评方法和技术很快就被应用于工业界,成为选拔工人的重要手段。此外,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心理学在工作环境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心理学开始兴起。这里所指的工业心理学是指以企业中的人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工作环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朱祖祥,2001)。管理心理学被看作是其一个分支。二、霍桑实验的影响19271932年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著名试验的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18801949)、罗

8、特利斯伯格(F.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和其他一些人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早在19241927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开展一项研究,以确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试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打算宣布整个试验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却看出某些不寻常的东西,便和罗特利斯伯格以及其他一些人继续进行研究。改变试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于是梅奥和他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必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

9、高是一些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如士气、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一种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人际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上述试验小组所出现的现象,基本上是由于受人“注意了”而引起的,这统称为“霍桑效应”(Mayo,1960;Roethlisberger,1941;Roethlisberger & Dickson,1966)。霍桑实验及早期人际关系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之处包括如下七个方面:(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

10、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小资料:霍桑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这是霍桑实验中最主要的一项。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于1931年11月到1932年5月间进行。这次实验选了14名男工在一间单独的观察室中进行。通过实验,研究者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工人

11、们对“合理的日工作量”有明确的概念。而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低于企业管理当局拟订的产量标准。工人们估计,如果他们的产量超过了那个非正式的定额,工资率就会降低,或者产量定额就会提高;如果他们的产量低于那个非正式定额,又会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不满,所以他们就制定了这个非正式的定额,并运用群体的压力使每个工人遵循这个定额。对电话线圈装配工中社会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组织中存在着两个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下面四条不成文的纪律:(1)你不应该干活过多;(2)你不应该干活过少;(3)你不应该向监工报告任何有损于同伴的事;(4)你不应该对同伴保持疏远的态度或者好管闲事。梅奥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12、Human Relations Theory)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更多的管理专家学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对该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行为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一些大学的著名学者研讨后,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s)。行为科学是凭借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宗教学等

13、)的理论来研究人的各种行为,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由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心理学是其形成的一块重要基石。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H. J. Leavitt)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的专著(Leavitt,1958),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进入到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阶段。此后,管理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三、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和朴素的认识上。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19351937年

14、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1935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撰写并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学的起步较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正在迅速发展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

15、中心,工业部门感到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心理学界也感到需要开展有关生产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管理心理学才逐步得到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管理心理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实际上是管理心理学会,迄今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有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原名工业心理研究室),另一个是浙江大学的工程心理学(原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它们均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世

16、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管理心理学领域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从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较有影响的著作,如薛恩(Shein)的组织心理学(薛恩,1987)、马斯洛(Maslow)的动机与人格(马斯洛,2005)、麦考密克(McCormick)等人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伊尔根,1991)以及一些以“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命名的其他著作。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由我国学者卢盛忠编写的管理心理学教材,随后,又出版了许多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俞文钊的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陈立的工业管理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徐联仓、陈龙的管理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和王重鸣的劳动人事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