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理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73859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传播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际传播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际传播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际传播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际传播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传播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传播理论(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行为组合理论AAT一、行为组合理论简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们怎么可能听、说、想、做我们从未听过、说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 当你和我写下自己的句子,我们就在做着某种就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的事情。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去写、去说和去想新的东西。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并且不停地在创造。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困境:1、创造性天赋无法提供帮助的经历 。 安慰朋友时 用谎言说服别人时 求职面试太想留下好的印象时 2、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为何有那么多旧的成分,如果是旧的,那么创造性何在? 运用同样的语言结构 固定的语气表情 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交往的信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 二、行

2、为组合理论的目的和假设1、解释两类现象:A、显性行为尤其关注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也就是,你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说的,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什么样的,等等 B、思考过程当我们形成和生成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比如,你如何能够告诉室友你的度假情况?你如何能够向你的弟弟解释星星白天去了哪里?或者,你如何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或行为向某人表达你爱她?AAT感兴趣的思想过程不仅限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还包括诸如预先计划和预演那样的过程它们可能出现在互动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AAT关注的思想过程也包括那些与我们不说的东西相

3、关联的过程,诸如“编辑行为”(即:不打算说出我们正在想的事情)和“编码失败”( 即:无法将我们的想法付诸文字)等过程。2、人们为什么需要理解与信息形成和生产相关的那些过程?理解包含在表达和形成讯息中的各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讯息行为的质量 表达和形成讯息的过程本身就十分有趣 3、研究的方法三大研究取向: 实证主义 诠释 批判 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真实性不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错让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目的:发现

4、自然法则以便人类可以进行预测与控制社会现实的本质:实现存在着模式与秩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人性的本质:追求自我利益、理性的个人,受制于外在力量的型塑真的解释:合乎逻辑,与法则有关并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好的证据:基于明确的观察,其他人可以重复获得价值的地位:科学是价值中立的,除了选择主题之外,价值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地位行为组合理论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科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路径:科学不依靠权威而是依靠数据;科学试图减少人们意识中的错误和偏见;科学是公开,即任何研究者可以成人别人的结论,也可以不承认。 现实主义:现实生活中许多因果关系并不因为人们是否知道而存在,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科学家的研究

5、就是要优化我们对于现实中因果关系的理解。 创生现实主义”就像现实主义所提出的那样,如果理论建构的任务是描述产生某种现象的过程,那么,创生现实主义则关注某些种类的理论术语,就是在那些描述中很有可能需要的理论术语。从本质上说,创生现实主义认为,人同时具有三种含义:1社会存在;2心理存在,和3物理存在。人类行为理论应该将这三种要素都综合在一起。那些试图仅只把人看作社会存在(或者只是心理存在,或者只是物理存在)、而忽视另外一种或两种含义的理论,在对造成人们的言行事务的因果过程的问题上,只能提供不完整的解释。三、行为组合理论的主要特点1、行为特征的概念你有无数的行为特征储存在你的记忆之中 行为特征以多种

6、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有的行为特征在记忆中以和活动行为(如那些涉及熟练实践技巧的行为,像打网球)相应的低级代码呈现;有的行为特征相应于你为了发出各种语词的声音而获得的常规程序;有些行为特征反映了语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有一些行为特征反映了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如“与人为善”和“老实人吃亏”等),它们可能来自你的父母、老师和朋友。 2、激活和组合过程接下来这一理论将详述使用行为特征以产生行动的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 激活,这基本上是一个选择过程。 行为特征只有在其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关联时才会被激活。 一个被激活的特征是在跟时间赛跑,因为激起的活力很快就会衰退。 当两个、或更多的互补行为特征彼

7、此契合时,组合行为就出现了, 3、联合、显性行为和意识行为特征彼此契合产生的实体就被称为“ 联合” 。 当两种行为特征契合时,它们就会相互强化 当越来越多的特征叠加在一起形成某种联合时,也是如此;这就产生了一种滚雪球效应 在那里,能够吸纳新特征的联合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而且,正因为它们持续的时间更长,就可能会有更多新的行为特征叠加进来。 这些联合中的大多数从不出现在我们的显性行为中,也不进入到我们关于自己正在想什么、正在做什么的自觉意识中。作为一种普遍原理,抽象的行为特征一旦与低层次的、即活动代码的行为特征结合,它就会出现在显性行为中。这种情况类似于你了然于胸,却不能言尽其意。 “心动”与“行

8、动” 我们会意识到那些被高度激活、持续时间较长的联合(也就是说那些可以持续几秒、而不是几分之一秒的联合)。 我们往往会注意那些抽象的行为规则,它们变化较慢,不像那些低层次的、变化较快的联合。 当我们碰到组合问题时(比如,当我们不知道怎样谈论某件事情,才不会伤害他人感情的感情的时候),注意那些不相契合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我们在心中思考它们,同时寻找解决组合问题的途径。四、传播在理论中的定义根据AAT的观点,传播涉及了两个、或多个个体的互动,基本上,这里的每一个体都是物理、心理和社会存在的集合体。对于个体而言,人们的对话者及其行为的出现都带有组合问题,也都为组合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因为这些互动不可避

9、免地以相互影响为特征,并相互促生了创造,不管是在个体内部、还是在个体之间,都是如此。反之,每个个体通过显性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表达出来的东西,要少于个体的所指(即:各种组合之汇聚起来的东西),而多于个体所知(即:他们自觉地意识到的东西)。五、理论的应用1、社交技巧为什么有时我们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表现失败归结为不是缺少能力,就是缺少动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但是,有时候我们具备了必要的能力和动机,可仍然做不出社交方面的熟练应答。例如,你是否想过认真回味某人所说的某件事,而不只是在那个人离开后才这样做? 根据激活和组合过程的特点,来理解这类情形。 2、对信息

10、行为的时间特点的考察当思考信息行为的时候,我们通常集中在人们说话的内容,但是我们中的每个人也都有一个本能的认识,即信息的时间特点是重要的(比如,我们注意到某人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根据AAT的观点,一个信息的时间特征诸如停顿和语速是非常有趣的。因为,一方面它们具有社会含义;另一方面,它们也提供了一个通向激活和组合过程的窗口。预先计划对于表达流畅的作用不断激活和有意识组合试图在一个单一信息中实现多重目标的效果以及实践行为影响传播技巧之获得的各种方式六、未来-为什么某些人在信息创造过程中似乎优于其他人?你可能认识一些人,他们才思敏捷,可以独立思考。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创造秉赋

11、”,而且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比别人具备较多的“创造秉赋”? 第二章 归因理论AT一、概述归因理论,它试图描述和阐释涉及日常解释最为典型的是关于个体和社会事件的解释的精神过程和传播过程。 二、归因理论的目的和假设归因理论的研究者相信,试图理解我们身边世界的那个基本过程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也是可以预言的。归因:解释和理解我们和他人行为背后之物的内在(思考)和外在(交谈)过程。尽管有不同种类的归因理论,但是它们都关心“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正是通过“如何”和“为什么”,人们处理信息,试图理解事件,判断事件,并对那些事件产生影响。 任何传播事件或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原因的结果,而且我们归纳

12、出的原因(如困惑不解、看法和流感)有可能影响到行为的意义,也影响到我们可能如何回应它的方式。弗里茨海德通常被认为是归因模式的创始人。人是他们生活中所发生之事件的积极解释者,并且他们在解释中运用了前后一致的、逻辑的理解模式。从更大的范围来说,他们如此行事,既是为了理解周围的世界,也是为了控制周围的世界。归因研究特别关注某种行为的“根本原因”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有可能将行为者的原因断定成内在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情和特质)或外在(即:一种环境因素)的?三、归因理论的特征人与人归因上的不同,不仅基于“根本原因”,也基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稳定性” ,即:我们是否把某件事情的原因看作是稳定的(“ 他迟到是因

13、为他不顾及别人” ),或者是不稳定的(“ 他迟到是因为他感觉不好,以及他需要时间去准备” ); “ 控制” ,即:我们是否认为一个人能够改变原因(“ 他迟到是因为他忘记重新调整闹钟” ),或者不能改变原因(“ 他迟到是因为有事故耽搁了交通” )。 归因理论的四大流派:1、聚焦于一致性 任何行为都可以得到解释的方式之一是:将之作为某组性格的结果(即“ 一个仁慈的人总是会这么做” )。当归因过程涉及到一个人的性格或个性的信息时,它们就被认为是有“ 一致性的” 爱骂人、或好斗的男人往往将其暴力的原因归咎于他们的外部事件,诸如妻子的某种行为或嫉妒。这些外部因素大多数被看作是有对应性的,因为好斗的男人往

14、往将此类原因归结为配偶的有意行为或其他消极因素。重要的是,这样的归因反映的是这些男人的想法,而不是实际上有可能引发其行为的因素。 2、聚焦于共变一般情况下,事件被归因于那些与之共变、或者一起出现的因素。如果某一事件或者结果被观察到时,某些因素就出现,而当该事件或结果不存在时,这些因素也随之消失,那么,这些因素就被归结为该事件或结果的原因。 如果你发现你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只有当你们中的一个人说“ 我爱你” 之后,才极有可能解决问题,那么你也许就把爱的吐露、或爱的状况当作关系问题的原因。对于你来说,这些事件是共变的。 3、聚焦于责任当我们在理解某些事情时,常常聚焦于“ 谁” 或“ 什么”

15、 应该为这一行为或结果负责。重要的是,遵循这一推论的研究已经看到了责任归因的潜在后果,而且这些后果可能影响广泛。 根据巴达达和阿尔克德的研究,与故意的危险行为相反(如毫无保护的性行为),如果一个艾滋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责任(比如,如果艾滋病是因为输血而得),那么人们就更有可能给予他或她同情。因此,责任归因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 4、聚焦于偏见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如何进行归因的问题上,常常存在着系统的偏见。 最著名的偏见可能是“基本归因偏见”,即我们往往把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 卡纳里和斯皮茨伯格预言,在冲突情境中存在自私偏见,并发现:冲突中的行为者往往会认为,比起其同伴的行为来,他们的行为要合适得多。 既存在着发怒和批评等显性的冲突行为,也存在着话题转换和整合性讨论等不那么明显的冲突行为。冲突行为越明显,人们对自己和同伴的认识就越具相关性。我们常常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对于负面事件是没有责任的;我们也常常把我们的同伴看成是固执的,对负面的事件是负有个人责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冲突就以令人不快的方式,像被置于弹簧板上一样迅速地升级了。 概述 一个人发表的任何评论,从事的任何行为, 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