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73452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中学高三周测语文试题2014-9-15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C毛胚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的感知力,他们可以在安然怡悦中 鸟翼几乎无声的扑动,还有花瓣簇簇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 ”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A.精细用心倾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B.精细凝神谛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精确凝神谛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精确用心倾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每一个学生都

2、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B.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C. 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D. 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4.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大河百代众

3、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韩愈 班固 屈原 苏轼B、韩愈 司马迁 屈原 李清照C、欧阳修 司马迁 贾谊 苏轼D、欧阳修 班固 贾谊 李清照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A B C 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

4、,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

5、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

6、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鼎革:指改朝换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科兄弟科:分摊B.全活甚众全:全部C.其女字君从子字:许嫁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纠:聚集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A.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民瑾于道路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C.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其庶几于是者与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8

7、.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好施与,矜然诺广义田以资通区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每闻盗则挺身出A. B. C. D.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B. 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C. 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D. 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8、汉语。(10分)(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2)乡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3分)(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4分)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三)名篇名句默写(6

9、分)12不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4) 总角之宴,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

10、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烧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

11、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

12、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

13、,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

14、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13.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1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1)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3分)(2)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3分)15.文中作者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