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周练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734167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周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一语文周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一语文周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周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周练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周练题(二)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15分)濯清涟而不妖()陶后鲜有闻()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谈笑有鸿儒()临易水()无案牍之劳形()不可亵玩焉()无白丁()中间力拉之声()曳屋许许声()满坐寂然()尽其肉,乃去()山气日夕佳()惟吾德馨()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12分)(1)庞然大物也()(2)陶后鲜有闻()然往来视之()屡见不鲜()(3)妇抚儿乳()(4)手有百指()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3翻译下列句子:(18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_驴不胜怒,蹄之_无案牍之劳形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_4课文相关内容理解填空:(12分) (1)陋室铭中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2)爱莲说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3)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6)黔之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它所通的字,并作解释。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_”通“_”,意为:_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通“_”,意为:_(一)阅读口技第34段,完成下列各题。(20分)6、解释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6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_(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_(3)几欲先走 走: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文_(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译文_8、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10分)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异同。 (6分)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鳏寡孤独()陶后鲜有闻()寡廉鲜耻()屡见不鲜()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1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_(2分)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_(2分)13作者借花喻人,文中“菊”、“牡丹”、“莲”分别比喻哪三种人?_(2分)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2分)15分别默写出有关“菊”、“牡丹”“莲”的诗句各一句。_(2分)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训练题阅读诗歌饮酒(陶渊明),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刻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2、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

6、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旷达),热爱自然的情趣。3、作者所谓“真意”是指什么? 答: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实际所指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或:远离官场,回归自然。4、诗中“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答: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5、这首诗在艺术上景、情、理三者浑然交融,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景:菊、山、飞鸟、落日;情: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尘世。6、请分析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

7、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7.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

8、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王湾),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对偶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山已呈露春意。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

9、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答: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

10、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

11、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阅读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润如酥”抓住早春小雨的特征,写出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之态。“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小草初萌,远看一抹浅绿,近看却无法看到的样子。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进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4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5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