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17281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宋史王化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 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 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 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曰:“治天 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 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 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

2、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 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 书奏,太宗嘉纳之。 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恕欲因以中禹 锡。太宗怒,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 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 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 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知制诰(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A.

3、权力B.权宜 C.权变D.暂代官职(2)其或怙恶不悛()A.悔改B.次序 C.羞耻D.关怀百姓18.把第2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19 .第一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两处标识出来。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20. 选取第4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21 .第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认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16. ( 1 )主持,掌管;(2)边疆,边远的地方17. D A18. 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上诉(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 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19 .治天下犹

4、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20 .答案示例一:本段为补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干内容的补充, 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 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答案示例二: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 都是概叙,与前面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 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答案示例三: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 赞扬,谥号是朝廷对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 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导美好风尚的功

5、用。21. 答案示例: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对策、献澄清略意 图安国惠民,犯颜辨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献”(进言),所献正确。所以谥号准确。【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 知:主持,掌管。句意:掌管皇帝的诏令。(2) 鄙:边远的地方。句意: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呢?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 权:代理,暂代官职。句意: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故选D。(2) 俊:悔改。句意:他们也许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罹殃,遭受灾祸;卒,最终;

6、莫,没有人;非也,否定判断句;抚绥,安抚。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根基不稳固,根基稳固则枝干 不用担心。“焉”作句尾语气助词,“所患”是名词性所字结构,作句子的主语,“焉”后断开;第一个“固”是形容词,作句子的谓语,第二个“固”作下一句的主语,两个“固”不能连用,中间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取第4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这是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本 文在叙述手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运用了补叙手法、叙述上详略得当和运用了春秋笔 法。考生

7、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加以评析。文章共有四段文字,前三段主要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 第四段由 “初”可知,此段是补叙,“化基为辨其诬” “谥惠献” “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 “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的品行特点,是对传主的有益补充。从叙述详略看,文章四段文字,其中前两段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 叙事详尽,为详写;而最后一段“化基为辨其诬”“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 不形”“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的品行特点,叙事以略写为主。从最后一段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赠右仆射,谥惠献” “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

8、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这些叙事中包含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肯定, 有作者的褒贬评价, 利于读者了解人物品行,倡导向善的美好品德。这是叙述中有春秋笔法。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谥号的含义和人物事迹来分析。“惠献”是王化基的谥号,“惠”是施恩惠,“献”指的是善于进言。结合“慷慨之 士也”“问以边事,对曰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化基为辨其诬”“以化基为长者”可知,王化基为官任职关 心百姓和国家社稷,善于、敢于进言献策,由此可知“惠献”的谥号准确。参考译文: 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

9、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常 州。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岚州知州。当时赵普任宰相,化基因建议突然提拔用人对 政事没有好处,而改任淮南节度判官,后入朝为著作郎,升任右拾遗,他写奏章自我 推荐。太宗看了奏章说:“化基自动结识国君,是个想为国效力的慷慨之士啊。”征 召他入试,掌管皇帝的诏令,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有一天,在便殿侍 奉,皇帝向他询问边境事务,他回答说对:“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 根基不稳固,根基稳固则枝干不用担心。朝廷治理得好,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 呢?” 化基曾经仰慕范滂的为人,献上澄清略说到当今的五件事,其中“择远官 略”说:“犯罪的人,大多不

10、是良善之人,他们贪婪凶恶残暴,什么坏事都敢做。如果把远方管理百姓的官职给他们, 他们也许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依仗远离朝廷而为 非作歹。小民百姓遭遇祸患,最终却无法上诉,很不合乎朝廷安抚远人的想法。如果 从今以后,西川、广南长官不任用犯罪的人,那么远方的人就是受到恩赐了。” 奏章送上,太宗赞赏并接纳他的意见。 当初,柴禹锡担任枢密官职,有个奴仆接受了别人的钱财,而柴禹锡其实不知 道。参知政事陈恕想要用这件事诋毁禹锡。太宗大怒,把禹锡关进监狱审讯这件事, 化基为禹锡辩解。太宗醒悟,认为化基是德行高尚的人。至道三年,破格提拔为参知 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去世,年纪六十七岁。赠右仆射,谥号惠献。化基宽厚有气量, 喜怒不形于色,同僚中有欺凌怠慢他的,总是能够宽容。在中书省,不凭借祖上荫庇 让儿子当官,然而善于教育子女,所以他的儿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都有所建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