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1724952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的老套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钻研教学,设计教法,教师可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恰当地引入新课,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增强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关键字:历史教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导语;教学过程;结束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扎实根基和保证”。没有教育的国家难以发展,没有创新的国家难以兴盛。作为新时期下的教育者

2、,我们首先应该思考得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从基本做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对于知识的掌握会得心应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实施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或者兴趣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多掌握相关知识,把课本中的原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而关于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分

3、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导语过程中,趣味教学法的适用尤其重要。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 “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或者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航海家郑和,他从1405年到1433年长达30年的时

4、间里率领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一次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后,突然遇到暴风雨使他们迷失方向,大家都惊慌失措时,郑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样东西看了看,然后吩咐舵手向左前进。”请问,郑和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答案纷纭,而我就趁势引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内容中就有同学们想知道的答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看看郑和究竟拿出了什么!这样创设悬念,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

5、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兴致盎然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由此可见,引言至少有两项功能: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的需求;其二,提出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例如:讲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

6、张地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的引入课题。但是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对象的广阔、遥远;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接受既有多样性又存在差异,因而历史课的“导入”无论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不可能千篇一律。第二,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对联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

7、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例如:讲授勃兴的中华文化(二)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战国末年楚国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政治活动,感悟其爱国精神,我讲了湖南汨罗江玉笥山上屈子祠的楹联: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组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湘汉人显见屈原把爱国报复寄托在离骚当中,而离骚又开创了一代楚辞体诗风,其爱国精神激励着“汉湘”民众。通过对联,第一,吸引了学生向深探究其内在含义的究竟;第二,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诗话的优美,受到文化熏陶;第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将授课过程转化为探究过程,趣味盎然,可谓一举数得。但是要注意,调动兴趣的内容要切合实际,既要讲究

8、活泼新颖,又要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比如:讲授合同为一家时,引用唐太宗拿谜语考禄东赞的典故,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禄东赞,老师出题,看看哪个禄东赞更聪明!通过这样的情景假设,可以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结束课程使也可以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如新学期新章节的绪论课,历史教师可以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者精彩的“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性较强的内容也可以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总之,在探寻新课程教育方向,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恰当地运用趣味教学法,会给历史教学增添不小的魅力,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