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721755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课:1.教学内容;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4.教学流程;5.学习效果评价;6.教学特点。一、教学内容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本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

2、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二、学情分析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加之,四年级有校本课程研学课,学生们不仅仅对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许多作者,包括王尔德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除了让学生明白快乐应当和大

3、家分享的道理,还应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3、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教学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我预设为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细读品味,想象感悟3.揭示寓意,升华全文4.拓展阅读,布置作业)其中“细读品味,想象感悟

4、”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下面我就结合每个环节的重点设计向老师们做一汇报。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上课伊始,上课伊始,老师提问: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大家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进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思考: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为什么?学生交流个体感悟。 (预设几种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等。)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从课题中的“花园”着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符合中段小学生的学习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环节二:细读品味,想象感悟(一)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1、承接着上个问题:故事

5、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学生回答出变化多端时,教师相机引导:能具体说说花园的神奇变化吗?学生找到花园变化前后内容,对比读完后自由交流,并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规范说话: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_;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_;再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_;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_。设计意图:让学生多多接触文本,结合课文重点语段, 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2、随机点拨对比朗读: (1)、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读出花园的美。 (2)、描写花园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 (3)、描写花园又有了春意的语句。 (4)、描写花园又变成了冬天的语句。设

6、计意图:通过描写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朗读,使学生对此篇文章内容表达运用的对比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举可谓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啊! 3、师引: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设计意图:课文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句是文章朗读品悟的重点,这个地方的理解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的理解。(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教师提问:那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说原因。教师点拨并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随机引导去感受体会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2

7、、巨人的性格: (1)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认真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度。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理解“纷纷逃窜”,想象巨人伤害了可爱的孩子的情景场面。 正确把握此时巨人的生气程度。 “喂!你赶快滚出去!” 理解“叱责”,想象此时此刻的巨人发怒的情景。(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充分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4)进而教师提问:你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5)小结过渡:

8、这样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那么孩子们呢?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根据巨人的语言表面来想象当时巨人的想法、表情外,还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巨人的言行对他所斥责的对象纯洁、可爱的孩子们所造成的伤害来理解、体会。紧紧抓住“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词,从多方面来感受巨人的冷酷,为后面的揭示中心打下结实的基础。3、孩子们的性格: (1)结合课文,学着上述学法,放手让学生找找,读读,品品,悟悟。 (2)学生们自由交流,并畅谈看法。 (3)引导梳理: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结合文中语句朗读。 (4)随机理解重点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想象补白:小男孩

9、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说一说,然后写在原文旁边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挖掘教材资源。(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再一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环节三:揭示寓意,升华全文1、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 重点句: (巨人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设计意图:课文表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对比,那么我也干脆也采用一系列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和巨人醒悟前后

10、的言行对比,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后理解重点句,揭示道理时,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3、师引读最后一小节:是的,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再也不变化了,它永远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巨人则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瞧,他们多快乐! 4、生齐读最后一小节。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环节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分享童话寓意。2.(选作)阅读王尔德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作品集中其他故事: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等。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复述、概括能力,检验学生理解故事及寓意的程度。扩大学生的阅读

11、范围,展宽学生的视野。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9. 巨人的花园五.学习效果评价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在学习花园变化前后内容时,让学生多多接触文本,以填空的形式,结合课文重点语段, 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同时,这一环节我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说得有所得,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安排了提示,给以适度的阶梯,让学生去感受“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的写作特点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朗读环节。通过划分不同角色,对比朗读描写花园变化前后的句子,以检验学生对此篇文章内容表达运用的对比方法的理解情况。六、

12、教学特点1.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本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态度的变化,内心的变化,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2.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对比手法。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我充分引导学生把人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可以把巨人砌墙与拆墙后的花园清静的对比,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3.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习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加入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搭石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