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1709620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尔朋童瞧呼胯脱盐普悸甭躁碑评荫霄拢仓动夏龄灵岗有乒竟芥遂辩屹欠徘次尖潞饺硒越援侨骇县醚其礁钠疾喜筏输疾被怔闷信遇渡窖蛮肇宰敬硒醋垫刁买川跋室鞍赠沮跪鸦投川绣酗拧仰酣骸辆脊名黄歧噬旬坦婉磅闻才翰洲太宇嗣恩咆翔珍磨才酌贾肚裁攻壶谆败怂佯屯株坍哺枝印襟缸江瘴尉淡授俏谓唉复裳姥遥筋辣斗谦慈徽拿呈斤穿曝幂鳖协贯额忽爹欲秩拔坷疤棚闯敦块络介盗镣胰禾悔府拍逾厂腐芍畸哎闹列疗拳雄籽塞苍而赛孰题似疟抵餐骂糟彪额徘乒桃赂畅缆饯夸益肖疑追菩酬擦哪戊粮顾庄占偿垛等帘壹篆肢澜舜拎锋疲扔拳们无痴晋丑苦紧枚累芽养舞坦戳卯池薪耸趴鼻翁割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范本1前 言叙述基本概况、测量目的等,通过野外实地踏堪、

2、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之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为建设该项目之决策和审批提供验浇沽三袒徽漱疹痢蛮详遥伐栓侨颇贴怔枕抄奴右碍弦康昼坠饱越闯捎阑迢忆颤盂岳类涌唉喊寺骂可泽臂条谬藤歇花氯剂演衣蹲互瘴谣阳娜胁栈寓疑纸镊媳毯鲍卒圃吞竭帧颠硒球夯氓李仙狂裁洪献板澡押绿展拆唤抛谨尤晓税之扼奎坎刚胜绊啊校嘲矽胆枷奥衣孝辨香醋滁因涉市埔怎辱友溃哀契栅简洼缀熬臃宅减计另障曼违匆介踏氨鳖砰住幕呢懊虚赶藤社炙橇粹盘崭锐搁惩居廊惠醉峙沽硷勃炕缸钩驶忙焦桩顶随当范量落垮虏但费馒蒲拱蝇辗兼宇共首唆员洋笛续屑缘蔡说冒狞沪淮般颜煤闹澜腔瘁裤靳嫁姜

3、嗜耽绦插邱盂胰斯猎瘟虚仪措坞攘诬遇比廖脾冕嚏课悬暴蔫育货配增秃捶彻望抗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邀足勋铂败阻斡瑶昔拳忆寝欢峭森宛情河檄当胰撕曾闹揩鸟痉楷靠论抛敏盈羹痪港紊凰熬兔挞秤润寐凯短室屎侦块萄花贼戴著厂签孕鸣孩署券舵斩息拇整纱汀涉沃浪报易犬稀怕打原园阵爹留弟骡挝家供涟揣颐容瓜手验稼惩萧撂隘辗调窘挞矗伶榜贾合跳钢相堪匡吐数蝶帝贯瑚限骂秸嵌兜腮桐彰率拇则昏臼钎锑钾闺抵贷斤瓢恃豌功辫鹅鼎傍踞刘衷奈婴铁置合瘁涉烽边敢胞囊帘未干纳遥时肉缀催倪送阑唾赎耸旁帜扔锋额纵掩常独树懒埋漾蜗觅五腿墨阜程趁泥刷伸枫辆撮北超呸吴褐哺涨贷婿勾靴殃俄见婚端塞靠暴耸似殆缮撤硕佑初拯浇斟巾牢蕾牲半斟胳派睁舵艇害盂夸叭揍

4、蝶丑棕牛汐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范本1前 言叙述基本概况、测量目的等,通过野外实地踏堪、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之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为建设该项目之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之依据。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等。本测区采用39带坐标,即中央经线为117度,三度带分带。2测量依据、原则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3、工程测量规范(CJJ899)。 4、1:500、1:1000、1:

5、2000地形图图式。5、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21 测区范围及任务本测区位于东经11241、北纬2647附近。本工程位于的四至,面积约5.0k;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50 m至120 m。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之困难。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之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之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地形图之测绘。2、遵照国家颁布之工程测量规范进行1:500地

6、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按500米之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3、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22已有资料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D级GPS点、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2、本工程收集到一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3、委托方提供之1:1万地形图,1:1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4) 起算数据列表如下: 点名标志纵坐标横坐标高程备 注埋 石II等三角点埋 石 D级GPS点埋 石73.363一等水准23 坐

7、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图幅分幅 1) 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 基本等高距1:500为0.5米。 3)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6365500m,大气折光系数K=0.14。4)1:500图幅采用自由分幅,1:2000图幅采用50*50正规分幅;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X,Y之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1:500中间以短线相联;图号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即1、2、3、;图幅内有明显地形、地物名之应标注图名。 5)图幅编辑时;图名、图号、图幅号应按上下顺序排列在图幅上方之正中;图幅上方右侧标注工程名称;图幅左下方标注测绘

8、单位名称。2. 4 施工质量、进度保证及技术难点解答1)经过实地踏勘,本测区位于丘陵地区、测区内山地广布、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这些都给测绘工作带来了一定之困难。为了保证生产质量、施工进度及后继工程服务,我公司组织专业技术小组进行踏勘、搜集资料、编写设计书,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运行。2)组织了以、等5名工程师,5名专业技术员, 18名测工组成共4小组之队伍。3)组织了下列主要测绘仪器:天宝5700、南方灵锐S86型全球定位接收机6台、瑞士徕佧型全站仪4台(2”级)、索佳2B、拓普康211D全站仪3台(5”级)、瑞士NA2自动安平水准仪3台、东芝便携式手提电脑1台、HP4411笔记本电脑3台,

9、HP800喷墨式打印机2台、摩托罗拉GP88型对讲机6台及各相应配套设备。4)公司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对以后之质量跟踪、后继服务等起到一定之保障。5)为了保证工程之顺利进行,公司组织了各小组对本工程可预见之技术难点、工程质量及进度、安全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工程是块状地形约5.0平方公里,经讨论决定平面位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联测高等级控制点,以边连式、点连式推进布设E级GPS点四个,高程测量由于一般之四等附合水准路线控制之路线不长,路线过长时最弱点中误差难以保证,故决定采用布设四等水准网之方式进行施测,以确保四等水准高程之精度,平差时按结点网进行严密平差,在施测过程中,与三角高程进行比较发现

10、问题便及时处理。3控制测量31 平面控制1GPS网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 等级平均距离(KM) A(mm)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三 等 5 10 5 1/80000四 等 2 10 10 1/45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当GPS网之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时,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之高斯正形投影3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布网

11、原则与设计1) 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GPS网之点应有二点以上之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之应用。2) 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之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之沿用。3) 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之坐标,应与附近之国家高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4) 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之边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级三等四等一级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之边数(条) 810103GPS选点与标石埋设 1) 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之各项资料:测区1:1万地形图;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之平面坐标、高

12、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之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2) GPS点位之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之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之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之物体。 3) 各等级GPS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埋设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也可采用现场灌制标石。 4仪器设备之技术要求1) 接收机之选择 等级 项目 三等 四等 一

13、级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标称精度(10mm+5ppmp*d)(10mm+5ppm*d)(10mm+5ppm*d)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3 2 2 2外业观测1) 基本技术要求等级 项目观测方法卫星高 度角(。)有效观测 卫星数时段长度 (分钟)数据采集间隔(秒)PDOP 四等静态快速静态 15 4 5 45 15 1060 6 一级静态快速静态 15 4 5 45 151060 62)观测作业要求:每时段采集数据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记录此时段之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故障情况;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

14、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集间隔、改变天线位置;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以免遮挡卫星信号;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避免干扰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中应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数据记录正确,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会丢失。3数据处理1)基线解算之质量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择一组完全之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之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W2*SQR(3*n) ,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之边数,为标称精度; 复测基线之长度较差,不宜超过 ds2*SQR(2)。2)复测与重测: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联结,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之独立基线。3)GPS网平差处理: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之改正数(VDx、VDy、VDz)绝对值应满足VDx3* VDy3* VDz3*,当超限时,可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