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704516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2 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3 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4 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尿道、气管及食道的刮取物或冲洗液等。一些内脏器官和体表肿物还可采用细针穿刺,将细针吸取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

2、查。其优点是把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5 大体检查:也称肉眼观察,主要用肉眼,必要时也可借助放大镜,对病变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解剖学的大体观察,注意大小、颜色、形状、硬度、质地等变化,大小有时可用尺寸或重量单位来表示。此为简单而易行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凭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6 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7 再生:是指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受损伤破坏后,由局部邻近的并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发生增生,填补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8 机化:较大的凝血块、血栓、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团块、组织坏死灶以及

3、异物等,当其坏死不能完全被吸收时,则渐由周围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其中,最后使这些无活性的物质被有生命的结缔组织所代替,此过程称为机化。9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细胞数量增多,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10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其所处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而转化成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称为化生。11 凝固性坏死:常因局部缺血引起。表现为:坏死区肉眼的正常组织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的凝固体。镜下见,早期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轮廓尚存。12 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

4、轮廓,只见一些不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肉眼见坏死物质均匀细腻,色浅黄,似干酪。13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坏死组织分解液化而呈液状,并可形成坏死腔。14 脂肪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液化坏死。分为酶解性脂肪坏死和外伤性脂肪坏死。前者见于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不透明的灰白色斑点或斑块。镜下坏死脂肪细胞仅留有模糊混浊的轮廓;后者多见于乳房,镜下可见其中含有大量吞噬脂滴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异物巨细胞。15 坏疽: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当大块组织坏死后,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即成为坏疽。16

5、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和形似鲜嫩的肉芽。镜下见大量的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17 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逐渐纤维化的过程。肉眼呈白色,质地坚韧,镜下常发生玻璃样变。18 血栓:在活体心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发生部分凝固或血液内有形成分析出,称为血栓形成,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块称为血栓。19 DIC: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组织

6、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即DIC。20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21 局部贫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输入减少称为局部贫血。主要由于动脉,腔狭窄或阻塞、动脉壁受压及动脉痉挛引起。22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流出,称为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23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24 炎症: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机体细胞和各种各样的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这种机体的复杂

7、的损伤和防御反应称为炎症。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25 白细胞边集:随着血流停滞的出现,微血管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并沿着内皮细胞滚动,可与内皮细胞粘附。26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消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败血症。27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28 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为特征。29 变质性炎:以变质变化为主,多见于急性炎症,主要发生于肝、肾、心和脑,常由

8、重症感染和中毒引起。变质性炎常常引起实质性器官的功能障碍。30 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多见于急性炎症。31 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和变质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厌食、肌蛋白降解加速、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32 慢性炎症:持续几周或几月,临床上无急性炎症表观。病理变化特点以增生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33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34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

9、,临床上出观高热和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35 炎症介质:除了某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外,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36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了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称转移性脓肿。37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和正常组织相比,其增生和分化异常,具有失去正常控制的特点。38 肿瘤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

10、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就称为异型性。39 外生性生长:肿瘤朝向体表或空腔器官的腔内生长,这种生长方式见于良性和恶性肿瘤。有无表皮或上皮基底膜的破坏是鉴别良性和恶性的重要指标。40 恶病质: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晚期都可以出现严重的消瘦、贫血和衰竭状态,这种综合的临床表现称为恶病质。41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病变存在着癌变可能性。肿瘤的发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生发展过程。癌前病变通常是指增生性病变,其发展成恶性肿瘤的百分率较相应的正常组织高,但并非每例癌前病变必定发展为癌。42 原位癌:系指癌变初起不久,癌变局限于表皮内。如位于粘膜的上皮层内或皮肤的表皮内,但尚未突破基底膜,以及局

11、限肝小叶或乳腺小叶内的癌等。由于癌细胞尚未呈浸润性生长,故又称为“浸润前癌”。43 活体组织检查:从肿瘤取出小块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的性质,作出病理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44 畸胎瘤:是来源于三胚层组织多能的胚胎细胞的肿瘤,根据其外观又可分为囊性及实性两种;根据其组织分化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二类。45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细胞(或称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在颅外,本瘤多见于神经干,特别是四肢的屈侧。46 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有相当于基底层的细胞,排列在癌巢的外层,其内为相当于棘细胞层的细胞,细胞间还可

12、见到细胞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47 风湿细胞:风湿细胞的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空泡状,核膜清,染色质集中在核中央,核横切面似鹰眼,纵切面时染色质似毛虫。这种细胞为Aschoff首先描述,故又称Aschoff细胞。48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膜下发生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伴有坏死及钙化,形成粥样斑块,称动脉粥样硬化。它常发生于中、大动脉。49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皮肤和-血管等部位,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结缔组

13、织炎症,故本病被列为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的一种。50 0sler结:在心内膜炎中若侵入血管的细菌在血管内缓慢繁殖,形成血管炎,患者指(趾)端形成粟粒大、紫红色压痛结节。51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在肾动脉硬化时因血管腔阻塞而发生肾梗死,梗死灶机化而形成凹陷性疤痕过多时,肾体积缩小,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52 心绞痛:这是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时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左臂和左肩。每次发作一般3-5分钟,发作可一日数次,也可数日一次,休息或用药可以缓解。53 心瓣膜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损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而造成的心瓣膜变性,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

14、关闭不全,最后常导致心功能不全。5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患者由于慢性肺、肺血管、胸廓及胸膜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初期引右心代偿性肥厚等一系列代偿性变化,以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及血液循环,较长期较严重的肺动高压,最终导致心脏失代偿,表现以右心扩张,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脏病。55 Wegener肉芽肿:是以损害上、下呼吸道及肾脏为主的系统性、多部位、多器官侵犯的血管炎,少数病也可以是局限性损伤。其典型病理特征为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性小血管炎、肉芽肿三种,临床常见症状是鼻腔分泌物增多或浓涕、鼻塞及鼻衄等。5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气道慢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总称。

15、这组疾病常因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结局引起患者死亡。57 桶状胸:多见于慢性肺部疾患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加宽,肋间隙加宽的病理状况。这是由于肺持续处于膨胀状态,体积增加,肺内残气增多,肺活量减少之故。58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这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窒息,呼吸短促(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以上)、紫绀以及血氧分压降低等缺氧现象。但即使高压给氧也难以缓解,提示肺有通气或换气障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较为复杂,病理组织学土有一种较为特殊性变化,即肺的透明膜形成,故又称为透明膜肺或肺透明膜病。但疾病早期不一定有透明膜形成。59

16、 肺动脉高压症:正常肺动脉压较低,在安静状态下,约为167mmHg,平均收缩压约为12mmHg岣,运动状态时高一些。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达到25mmHg均以上就称为肺动脉高压。60 慢性胃炎:由急性胃炎迁延,胆汁返流,螺旋状弯曲杆菌感染所致。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类。浅表性胃炎常见于胃窦部,病变多呈灶性或弥漫性,胃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小出血点限于粘膜浅层。表浅上皮坏死、脱落。61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62 嗜酸性小体:单个肝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