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68372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绵城市教学设计-地理学习目标: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城市内涝的原因,并通过学习理解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 请在图中的线段中补充完善相关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题。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 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中 分别对应的是( )A、 B、 C、 D、 二结合背景资料,请思考你对 “海绵城市 ”的理解。 问题 1: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是什么?问题 2:雨水怎么留?问题 3:海绵城

2、市有哪些好处?三小组讨论:1.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请用彩笔圈出三处你认“海绵朗中”行动最需要改造的地方,并用图或文字示意改造措施。2你赞同实施“海绵朗中”改造工程吗? 有哪些虑?3.海绵城市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吗?为什么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课后练习2015 年 4 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 16 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增加下渗量B减少蒸发量C增加地表径流D减少地下径流(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淡水不足雨季内涝用地

3、紧张热岛效应A BCD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谈以“ 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海绵城市”教学为例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的观念,综合思维的能力,科学的认知能力以及有用的地理实践力,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就与教师如何设计“学”关系紧密,对于“学”的教学定位与课堂“学”的设计,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与摸索,在实践中反思与提升。关键词:双主体性 认知规律 开放性 多样性 生成 展示“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设计强调的控制性、传授性,已不适应人类的学习特征。取而代之的是,需要一个具有开放性、支持性,激发多种思维、滋养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借以适应人类学习的复杂性、个性化和随机性。

4、”1 目前,如果教师对于地理学科本身的魅力和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地理教学设计仍定位于重教轻学,就会导致难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层面,守旧的教学很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的路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原理”的运用“海绵城市”一课为例,谈谈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路的实践与思考。一、 设计“学”的教学定位1.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笔者认为教师对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表现在设计情景,提供学习资料,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引导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学

5、生思维能力。在“海绵城市”这节课中,笔者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表1 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情境创设学习资料问题背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城市内涝图片资料生活中的现象准备图片(教学资源)问题: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观察、联想2.播放视频“海绵城市“介绍的视频资料学习新知准备视频(教学资源)问题:什么是海绵城市观看视频,了解新概念3.小组交流示例图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内涝治理措施 水循环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实践准备图片(教学资源)指导:解读示例图中各种治理措施观察、分析、理解、总结4.模仿实践成果展示校园环境局部图模仿,解决问题准备校园图片提出要求:标注改造 地点及对应措施交流、合作、决策、表达5.拓展、

6、深入角色代入思维升级设置问题:你赞同模仿改造海绵校园吗?多维度思考问题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被老师设计好的地理情景所吸引,自愿参与到观察、讨论、思考、动手、展示等多项“做”的活动,在“做”中“学”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原有水循环原理破译不熟悉的海绵城市知识,再通过理解、消化和吸收,完成搭建起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并且在教学设计的改造校园积水环节,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批判性的、创新性新措施和新想法。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

7、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中。42.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认知的规律性教学设计中既要尊重“教”的规律性和“知识”本身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认知的规律性。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连续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这种建构是开放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而前一阶段的认知是后一阶段认知结构的先决条件。笔者依据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现象到规律的顺序,本教学设计流程中培养学生认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设置教学环节。 图1 课堂教学流程图第一阶段:原理和概念本节课由城市内涝、校园积水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展开,引导结合海陆间水循环原理思考城市内涝产生的

8、原因,找到关键环节“下渗“,进而引出新概念“海绵城市”,消除了学生以为是海绵做的城市的猜想,搭建起海绵吸收能力强与治理城市内涝的关键环节之间的理解。这部分活动主要是搭建起原理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第二阶段:习得和模仿在了解海绵城市治理城市内涝的理念和做法后,进一步提供治理措施的示例图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图片中具体措施的原理和做法,并随后在提供的校图景观图中,模仿示例图,提出改造校园积水问题的建议。这部分的活动,学生的“学”由原理转为与实际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群体“学”的活动中来,体验到学习的知识有用,能用以解决身边的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图2 大

9、朗中学校园局部图第三阶段:思维升级最后当学生以为学习完成时,老师又提出校园如果真要改造积水问题,有理论改造方案就可行吗?还需要其他条件吗?你赞同校园进行积水改造工程吗?这时学生又面临新问题的挑战,再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思维提升:任何一项行动背后需要综合性的评估,并不是道理上正确就一定能成,也不是条件具备的事情就必须去完成,比如有学生说工程改造时间最好放在寒暑假期间不要影响师生教学和生活,还有学生提出听说校园要建新校址了,投资改造校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阶段的问题串式的设计正是为了提升“学”的终极目标: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知提升过程如下:我看到了什么?我知道是怎么了,该怎么办呢?有一

10、个解决方法,我来学习研究这个方法。我模仿这个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经过思考,我发现光有一个解决方法还不够,影响的因素还很复杂。所以,决策问题时要考虑多维度、阶段性,要有人地协调观。城市内涝 水循环原理 海绵城市 改造校园 思考决策,学生从最初的看到、知道、学到、试到、再想到、最后悟到,贯穿的是以人为本,遵循从现象到认知,从认知再回到现象,再从现象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其实这个过程中渗透的正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培养。二设计“学”的课堂环境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课堂的生态多是传授式的,虽然会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思维发散性,但是总体而言是相对封闭。要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形态,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 课程选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所谓开放,即课堂思维不封闭,知识有发散,形式更多样。课堂设计更多维度,会让我们的学生视野更开阔。近几年来涌现的话题课、微专题课、实验课、乡土课等,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完全来自教材。海绵城市这个词语可能会在平时的习题中出现,但我们选做水循环原理学习运用的一个专题课,想法源自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学习生活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鲜活的地理是地理课程的价值指向。教师开放性的开发课程,既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优化教学效果,还能使教师在创造中获得幸福感。2. 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多样性本节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多样性体现在“多种资源”和“多种生成”;(1)多种资源表2 课堂学

12、习多种资源表资源类型多种资源文本资源导学案:海绵城市的概念、措施、意义、举例图片资源新闻图片;课件资源海绵城市措施示例图校园图片视频资源海绵城市宣传片多种工具软件工具运用office处理学习资源运用希沃助手软件展示学生作品硬件工具录播教室,绘图彩笔、拍照手机(2)多种生成“地理学习环境的搭建不是预设的、闭塞的和零散的,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建构的。”2本节课堂上的问题是预设的,但学生的生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结果,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努力。例如,在设计解决校园积水问题的选择地点及解决措施环节,虽然设计中有一些预设可能的

13、结果,但却无法完全预测出学生交流过程中会观察选择多少处地点,可能有哪些想法,所以,课堂上只要学生的表达理由充分,在现有的认知下即使错了也给予赞赏。在允许犯错的宽松氛围下,更能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这恰恰就是设计要促进学生的“学”的初心。3.课堂活动要有组织形式和时间的设计课堂设计要有组织学生交流,把时间让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交流和沟通,分享问题分析的思路和探索过程中经验, 教师不要怕学生讨论耽误时间,也不要只是形式上有,但不给充分交流时间,或怕麻烦和难把握就懒得组织,自己讲最轻松。在设计时对教师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教学相长应该在这里能够很好

14、的实现。例如当有小组同学提出五处校园改建积水地点及方案,远远超过老师只要求两项任务时,课堂上响起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掌声是对更佳表现的肯定;当学生在提出学校教学楼屋顶的改造措施时,有建议改水泥地面为种植爬山虎、牵牛花等(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还有提出要种植根系浅、矮的、抗风性强的植物,但又有同学提出屋顶植被会带来农药、化肥的污染,不如使用吸水性的地板材料;还有小组举例校园读书亭花园旁边茂密的草地和小池塘就体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因为那里一直没有出现过积水。课堂呈现出预设之外的精彩,而教师只不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留出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搭建了一个学习小团队。学会放手、提升指导能力是地理老师是跟随教学设

15、计后兑现设计的行动力。4.课堂要有课堂生成成果展示的设计课堂中展示学生的生成既沟通“教”又沟通“学”,从学中发现问题,进而指向教的改善,因此,设计好地理学习生成的展示环节对于“学”的落实意义重大。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听、记、说、画、说等多种行动来体现学习过程输入与输出,展示输出学习的“产品”,“产品”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画、设计方案,甚至是表演等。展示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更多的参与者分享到想法、思路、创意,还附着了参与者的情感、情绪、体验的表达。本节课堂上利用教室媒体和软件,用手机把各小组学生对校园积水改造的标注地点及措施投影到电脑显示屏上,请学生解读信息,教师对展示给以形成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了学习的即时反馈,此时的展示反馈让全体学生和老师产生了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