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68276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_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有效性思考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谢春芳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能够阅读文言文,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同时在高考所占比重大,36分的古诗文占了19分 ,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应突破传统模式,趋向多元化、生态化。如何有效性进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课堂有效性 刻不容缓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现象关于文言文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

2、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然而,高中文言文现状与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功利性思想支配着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失创新。围绕着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通假字、古今义、活用义、特殊句式、断句、翻译等方面重复着转圈,忽略了对文言课文本身的人文情感的体悟感知,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其次,我们学生是有差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存在着差异,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从整体的教学对象出发,不顾学生的差别,于是探究型的

3、课堂,变成了少数人的课堂,学生能力最终不能得到公平的发展。 二、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有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实际价值在于传承民族文化、铸造青少年灵魂的重大意义,文言文教学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实际上是用文学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它能推动我们对拓展教学活动三围一体多元视界的分析,并能同时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和鉴赏能力。三、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品味有关的经典诗文、楹联、碑刻,培养同学们的文言语感,提高同学们

4、语文素养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愈久愈醇,不仅仅在于文笔词彩,更在于其丰厚的人文精神,这应该说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想文言课堂充满“文味”,当然少不了赏读、诵读,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还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建阳人杰地灵,人才荟萃,朱熹是我们的骄傲,朱子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典范。让学生在课堂诵读朱子诗文,传承传统文化。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5、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方塘作比喻,形象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才思不断,心灵澄明。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言浅而意深。做任何事只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朱子家训 朱熹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 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语言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朱子文化是中华

6、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如一杯清茶,香醇而清冽,它如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传承朱子文化,领略华夏文明。建阳是块热土,曾孕育出一大批卓越的仁人志士。有历史上继朱熹之后,还有法医鼻祖宋慈,闽学先行游酢,七贤过化蔡元定、刘爚、黄干、叶味道等七位宋代理学家,屈死的虎将林仁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谢枋得 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培养同学们的文言语感,提高同学们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民族情结、爱国情怀。我还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楹联、碑刻进行品味鉴赏,吟诵一些名篇佳作。还举办经典文化配乐朗诵会。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加上深情并茂的朗诵,回归精神的家园此外,建议学生假期阅读四大古典小说,尤其是红

7、楼梦,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读后要求学生在寒假作业上写写感想。通过阅读文言小说,明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多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文化的殿堂,通过静心阅读去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 (二)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在活动实践中得以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的文言小故事活动。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上面有说话人姓名、材料出处、说话内容、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前四栏由学生自己填写。许多学生热情高涨,精心准备。有世说新语淮南子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如:陈仲礼举贤、王右

8、军诈眠、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哭竹生笋、鹿乳奉亲等。故事讲得精彩的同学,将由本人填写的表格张贴在“风采栏”中,供大家借鉴和参考,既锻炼了他们书写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课前三分钟文言小故事的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浅易文言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扩大文言阅读面,学生的文言语感也得到了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发展了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三) 挖掘文言教材,用灵动的语言现代的思想去品析文言中的“文”道高中现在所学的文言文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着神奇的美的韵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蕴含在期间的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蕴,在课堂教学中

9、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它穿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1、精心设计导语,以引领学生在课堂氛围快速进入到文言文的境界中,思维上茅塞顿开而豁然开朗,情感上潜移默化而产生共鸣。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设计以下导语: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愿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探知其中的缘由。学习兰亭集序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代的书法名家灿若河汉,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无疑是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总共3

10、24字,在他的神笔下,个个飘如游龙,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尊为独步千秋的书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这篇千古名文。”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倡导自读-质疑-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观点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我在上项羽之死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

11、,而后进入了小组质疑问难的环节,教师点拨更好地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第二课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节处,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前提下,对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尤其是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探究“项羽是不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环节非常精彩,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意见不一,掌声迭起,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有以下几个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这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较量。双方思路独特,见解深刻。特别是反方能引蛇出洞,攻其要害,从品格来论英雄。而正方从成败来论英雄

12、。老师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他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这仅仅是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这一环节通过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互相辩驳,激活思维,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团队的精神,既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加强价值观的培养,从

13、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此外课件精美,紧扣教学大纲,图文并茂,将历史知识与电影融为一炉,构建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我参加学校的公开课周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荣获了“校级”一等奖。3、 充分利用好文本的人文情怀,以抓住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健康高雅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之目的,绝不是传授立刻见效的功利知识,而是着眼于心灵的成长,代表的是人文关怀,有着非功利的完善人格和发展自我的价值。这些指向精神层面的财富,即便没有物化为可见的利益,也是非常可贵的。 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解感悟苏轼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14、,抛出一个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苏轼遭贬黄州,怀才不遇,假若他在政治上,一帆风顺飞黄腾达,自然无机缘来到黄州,他还能写出这些千古绝唱吗?”林语堂评价苏轼“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请说出有关苏轼洒脱乐观情怀的名句,并谈谈作者的人生态度。经过学生讨论,教师的引导,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流放,好一个流放,流放中苏轼笑出了千古绝唱;贬谪,好一个贬谪,贬谪中苏轼笑出了万种风流。紧接着我又问“我们今天可以从苏轼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最后我是这样总结课文:“苏轼遭受各种政治迫害时,始终保持着乐观洒脱的情怀,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可见儒家思想是苏轼的精神主流,佛老思想是他超越苦难的武器。同学

15、们,当我们面对各种挫折时,应向苏轼那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无论是人生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的顺境,都能坦然面对,有荣辱不惊的大气,不计较得失的潇洒。风雨改变不了苏轼,同样也改变不了我们。”同学们感慨良多,忍不住鼓起掌来之后我因势利导,课后布置了一篇作文以“我眼中的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许多同学在文章里纷纷表示要学习苏子的乐观豁达,正确对待人生的失意和挫折。这让我不禁想到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像明镜一样,才能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语文教师只有经常渗透心育,学生的心灵才能滋润焕发神采。 (四)让学生参与乡土课程的开发,使之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学生应当成为乡土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在开发乡土课程中,学生应是探究者、实践者。因此汇编乡土教材成为开发建阳二中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乡土教材包括当地方言、俗语、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组织学生编写校本课程潭城记忆中的先贤篇。这门课程一开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乡土教材的开发,弥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