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673571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三大定律及练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471A 2A 3D 4D 5B 6A 7A 8C 9D 10D 11C 12B 13A 14C 15A 16D 17C 18B 19C 20B 21D 22D 23A 24B 25D 26C 27B 28C 29D 30D 31C 32B 33B 34C 35D 36D37D 38C 39B 40D 41B 42D 43D 44C 45D 46B 47B考点1:二力平衡公理与二力构件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简称等值、反向、共线)。 二力平衡公理揭示了作用于物体上的最简单的力系平衡

2、时,必须满足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对刚体来说,这个条件是必要且充分的;但对于变形体来说,这个条件仅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比如船舶吊杆的钢丝绳,在起吊重物时,钢丝绳受两个等值反向的拉力可以平衡,当受到两个等值反向的压力时,就不能平衡了。 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二力构件的受力特点是两个力必在作用点的连线上。二力构件的概念在力学的受力分析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考点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和力的可传性原理、力的平移定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平衡力系中的各力对刚体作用的总效果为零,

3、它不能改变刚体的平衡或运动状态。 应用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可以得到一个重要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上任意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并由此可知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应用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定理-力的平移定理: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来的力对平移点之矩。力的平移定理是一般力系的简化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和力的可传性原理、力的平移定理都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考点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一

4、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以这两个力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力系简化的重要基础。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力的合成法则,也是力的分解法则。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需要指出的是,力沿某轴方向的分力与力在该轴上的投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大小不一定是相等的。力沿某轴方向的分力是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力的分解的,而力在某轴上的投影是按力的投影法则来进行的。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适用于任何物体。考点4: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

5、自然界中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它表明一切力总是成对地出现的,有作用力就必有反作用力,它们彼此互为依存条件,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决不可认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这与二力平衡公理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同。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适用于任何物体。第2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1、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这是_。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D作用与反作用公理2、二力平衡公理_。A仅适用于刚体 B对刚体

6、与变形体均适用C仅适用于变形体 D对刚体与变形体均不适用3、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的_。A大小相等 B方向相反 C作用线相同 DA+B+C4、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_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A或B DA和B5、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_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A或B DA和B6、下列_是二力平衡原理。A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B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一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所得到的新力系与原力系等效C力的作用点可沿其作用线在同一刚体内任意移动并不改变其作用效果D两物体间的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7、若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且其中有两个力相交,则这三个力_。A必定在同一平面内 B必定有二力平行C必定互相垂直 D无法确定8、若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且其中有两个力相交,则这三个力_。A必定互相垂直 B必定有二力平行C必定汇交于一点 D无法确定9、若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且其中有两个力相交,则这三个力_。A必定在同一平面内 B必定汇交于一点C必定互相垂直 D必定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10、二力构件是指_。A只受两个力作用的构件 B只受两个互相平行的力作用的构件C只受两个互相垂直的力作用的构件 D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的构件

8、11、二力构件的受力特点是_。A所受的两个力必相互垂直 B所受的两个力必相互平行C所受的两个力必等值、反向、共线 D无法确定12、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这是_。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D作用与反作用公理1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_。A仅适用于刚体 B对刚体与变形体均适用C仅适用于变形体 D对刚体与变形体均不适用14、力的作用点可沿其作用线在同一刚体内任意移动并不改变其作用效果。这是_。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D作用与反作用公理15、力的可传递性原理_。A仅适用于刚体 B对刚体与

9、变形体均适用C仅适用于变形体 D对刚体与变形体均不适用16、下列_可以适用于变形体。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D作用与反作用公理17、下列_对刚体和变形体均适用。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D力的可传递性原理18、下列_是加减平衡力系公理。A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B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一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所得到的新力系与原力系等效C力的作用点可沿其作用线在同一刚体内任意移动并不改变其作用效果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19、下列_是力的可传递性原

10、理。A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B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一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所得到的新力系与原力系等效C力的作用点可沿其作用线在同一刚体内任意移动并不改变其作用效果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20、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_。A定位矢量 B滑动矢量 C旋转矢量 D双向矢量21、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以等效地向刚体上的任意点平移,但需附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矢量等于原力对平移点的力矩矢量。这是_。A力的等效定理 B力的可传递性原理C附加力偶矩定理 D力的平移定理22、下列_是一般力系的简化基础。A二力平衡公理 B力的可传递

11、性原理C作用和反作用公理 D力的平移定理23、力的平移定理_。A仅适用于刚体 B对刚体与变形体均适用C仅适用于变形体 D对刚体与变形体均不适用24、力的平移定理指出,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以_,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A随意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 B平行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C随意移动到刚体的形心上 D垂直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25、力的平移定理指出,作用在刚体上的力_。A可以任意移到刚体上的每一点,无须任何条件B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无须任何条件C可以任意移到刚体上的每一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D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26、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

12、作用于该点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以这两个力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这是_。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D力的可传递性原理27、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_。A仅适用于刚体 B对刚体与变形体均适用C仅适用于变形体 D对刚体与变形体均不适用28、下列_可以适用于变形体。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C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D力的可传递性原理29、合力_分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一定大于30、分力_合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一定小于31、下列_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B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一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所得到的新力系与原力系等效C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以这两个力矢量为邻边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