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670092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研组语文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周冠祥章节名称琵琶行 并序授课班级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授课时间本教案课时4上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5周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多媒体主要学法与教法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

3、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

4、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

5、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五、初读课文。 1、字词正音: 铮(zhng) 悯然(mng) 转徙(x) 浔阳(xn) 瑟(s) 声声思(s) 捻(nin) 霓裳(nchng)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蓖(din b) 谪居(zh) 整

6、顿衣裳(chng) 还独倾(hun) 间关(jin) 呕(u)哑(y)嘲(zho)哳(zh)2、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

7、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六、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

8、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

9、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

10、,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

11、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

12、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

13、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14、作业: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湓(pn)浦口 水浆迸(bng) 呕哑(u y) 悯(mn)然 、贾(ji)人 轻拢慢捻(nin) 嘲哳(zho zh) 荻(d)花 、恬(tin)然 声声思(s) 钿(din)头 铁骑(j) 、六幺(yo) 虾蟆(h m)陵 转徒(x) 铮铮(zhng zh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

15、)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