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662300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纺织品是指需要经过纺织,印染,复制等加工的纺织红叶产品的总称,其本质是纤 维及纤维制品,绝大多数标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按照生产方式分为线类,绳类,带类,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编结物。按 照纺织品最终用途分为:衣用,装饰用,产业用。按照织物的纤维原料分为:纯纺,混纺 和交织。按照纱线的成纱工艺分为精梳和普疏。我国大多数的产品标准的只能是用以组织生产的依据,从知道企业的角度的需求来 确定,人们称之为生产型标准。形成的标准体系以原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目 前主要分为棉纺织印染,毛纺织品,麻纺织品,丝产品,针织品,化纤,色织布,形成了 各类原料产品我国的部分棉产品标准:棉

2、本色线,棉本色布,面印染布,色织棉布,大提花棉本色 布,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精梳涤棉混纺色织布,面本色灯芯 绒,绵印染灯芯绒等。产品质量的狭义定义是指:美观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其广义定 义是指完成使用价值的性能,即产品能满足用户和社会要求的各种特性的总和。纺织品的检测标准分为如下几部分一耐洗色牢度检测二耐摩擦色牢度检测三耐汗渍色牢度检测四耐热压(熨烫)色牢度检测 耐洗色牢度检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纺织品都是要进行洗涤的,洗涤时纺织品在一定温度的洗涤液中洗涤,由于洗涤液的作用,染料会从纺织品上脱落,最终使纺织品原本 的颜色发生变化,这称之为变色。同

3、时进入洗涤液的染料又会沾染其他纺织品,亦会使 其他纺织品的颜色产生变化,这称之为沾色。1 .检测标准ISO 105 C01 C05 198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I 一试 验5、EN20105C01 C05 199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涤色牢度:试验1一试验5,DIN EN20105C01 C05 199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I 试验5、AATCC1722002耐家庭洗涤无氧漂白色牢度、GB/ T 3921.1 5 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I 试验5。2 .检测原理耐洗色牢度试验是将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两块规定的贴村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 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

4、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 贴衬织物的沾色。耐洗色牢度共有五个试验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试验温度和时间不同, 其他皆基本相同。3 .检测方法(I) 试样:尺寸为40 mm x 100 mm,贴衬织物尺寸与试样相同,可以是 两块规 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或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与试样沿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2 )仪器:多个直径75 mm、高125mm的密封容器,密封容器能沿半 径为45 mm。、转速为40 r / min进行转动,并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机械 搅拌。试验条件:五种试验方法的温度、时间和加料分别是:方法一;40 C,30 min ;方法二:50

5、 C30 min ;二、耐摩擦色牢度检测家用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要与其他物体进行摩擦,有时这种摩擦还是在湿态情况 下进行的,若染料的染色牢度不好,在摩擦过程中就会沾染其他物品,所以应对家用纺织品的 耐摩擦色牢度进行要求。摩擦过程中主要是沾染其他物品,故耐摩擦色牢度只有沾色,而无 变色。1 .检测标准ISO 105 X12 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JIS L 0849 1996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方法(ADP ISO 105 -X12: 93)DIN EN ISO 105 X12 200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AATCC 8 2001耐摩擦色牢度:AATCC摩擦仪法。GB/T39

6、20 1997纺织品色 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 度。2 .检测原理将试样分别用一块干的纯棉标准摩擦布(棉贴衬)和一块湿的纯棉标准摩擦 布(棉贴衬)按规定的压力、速度进行摩擦,对摩擦布的沾色用沾色用灰色样卡 (GB 251 )进行评级。3 .检测方法(1) 用夹紧装置将试验样品固定在试验机底板上,使试样的长度方向与仪器的动程 方向一致。(2)干摩擦:将干摩擦布固定在试验机的摩擦头上,使摩擦布的经向与摩擦头运行方向一致。在干摩擦试样的长度方向上,在10s内摩擦10次,往复动程为100mm, 垂直压力为9N。(3)湿摩擦;更换试样,用湿摩擦布按(2)所述重复操作。湿摩擦布必须用三级 水浸湿,并放人滴水网

7、或使用轧液装置,使其含水量在95% 105%,摩擦结束后, 在室温下晾干。三耐汗渍色牢度检测人的汗液是由复杂的成分组成的,其主要成分为盐,因人不同,汗液有酸性的也 有碱性的。纺织品短暂的与汗液接触对色牢度可能影响不大,但长时间的且紧贴着皮肤 的与汗液接触,对某些染料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纺织染料有的不耐酸性,有的不耐碱 性,耐汗渍色牢度就是用不同酸碱的人造汗液,模拟出汗时的情况对纺织品进行试验, 主要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1 .检测标准ISO 105 E04 199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DIN EN ISO 105 E04 199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JISL0848 19

8、96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AATCC 15 2002耐汗渍色牢度、GB/T 3922 1995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2 .检测原理将纺织品试样与一决或两块规定的贴衬织物组成组合试样(同耐洗色牢度),将两 个组合试样分别放在两种含有组氨酸盐酸盐的酸碱不同的试液中浸湿,去除多余的试液, 将组合试验样置于12.5kPa的压力下,在(37+2 ) C温度的环境下放置4h,干燥后用 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的沾色。3 .检测方法仪器装置:一组不锈钢夹具,能给试样以持续的12. 5 kPa的压力。恒温箱,能产 生(37+2)C持续的温度环境,无通风装置。试样;尺寸40 mm X 100mm,贴衬织

9、物尺寸与试样相同,可以是两块规定的单纤 维贴衬织物或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与试样沿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四耐热压(熨烫)色牢度检测有的纺织品是要进行熨烫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 用下面三种熨烫方式:其一,纺织品干燥后用熨斗将其烫平;其二,干燥的纺织品上放块 湿布或用蒸汽熨斗给其定型;其三,将湿的纺织品用熨斗烫干。在熨烫过程中要对纺织 品施加高温或高温高湿,其温度多远远超过纺织品染色时的温度,对某些染料亦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故需熨烫的纺织品应该进行耐热压色牢度的检测。1 .检测标准ISO 105 刈一199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JIS L。0850 1994耐热压色牢度试验方法,di

10、n EN ISO 105 刈一1996纺织品色牢 度试验耐热 压色牢度AATCC 133 1998耐热色牢度熨烫法;GB/T 6152 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2 .检测原理模拟熨烫时的三种方式,对试样或试样和贴衬织物进行熨烫,评定其经熨烫后的颜 色变化。耐热压色牢度有三种方法:(1) 干压:干试样在规定温度和规定压力的压力装置中受压一定的时间。试验后用灰 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2) 潮压:干试样用一块湿的棉贴村织物覆盖后,在规定温度和规定压力的压力装 置中受压一定的时间。试验后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3) 湿压:湿试样用一块湿的棉贴衬织物覆盖后,在规定温度

11、和规定压力的压力装 置中受压一定的时间。试验后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3 .检测方法(l)仪器:由一对光滑平板组成的加热装置,有能精确控制的电加热系统,常用的温 度为110 C、150 c禾200 c三种,并能赋予试样4kPa的压力。如能达到上述要求, 也可使用家用电熨斗熨烫。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 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GB 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 -A02: 1993 )GB/T 6151 - 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试验通则(eqv ISO 105 - A01 :1989 )

12、GB/T 3921.1 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 试验1 ( eqv ISO 105 -C01 ; 1989 )参考文献2005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发展论坛会论文集.2005:229-234.1 钟智丽,刘欣,王训该等家纺织物起球的仪器表征及评级C./上海国际家纺产业园杯2 织物门幅在线检测装置C./ “科德杯”第五届全国染整机电装备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77-180.3 孙通,耿响,刘木华等.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变量优选的棉麻混纺织物棉含量快速检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12):3257-3261.DOI:10.3964/j.issn.1000-0593(2014)12-3257-05.4 唐静.洗毛工艺中表面活性剂的复合效应C./2005年中国毛纺织及毛针织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28-133.5 李波,朱洪亮棉/粘纤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检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纤检,2008,(9):54-57.DOI:10.3969/j.iss n.1671-4466.2008.09.020.6 应乐斌.混纺织物不同纤维的图像识别与定量分析D.浙江大学,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