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65854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14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NO:14 班 级周 次时 间节 次 情境名称情境四 异步电动机及其继电接触控制教学任务(课题名称)任务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课时分配2(100分钟)教学目的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1.养成认真仔细的工作习惯2.培养严谨仔细的工作作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教学难点: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

2、机械特性;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难点化解:教师分析公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互学。教学环境知行楼 ( ) 实训室(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教学资源北京邮电大学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资源包参考资料1.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曲昀卿主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参考网站:中国低压电器网 电工论坛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精品课网站(廊坊职院)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描述)教学设计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1.内容和目标分析:本节内容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较为重要,应尽量结合电机公式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对电机的固有特性和

3、人为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2.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解困难,但学生普遍对实践较感兴趣;3.教学策略:教师对照电机公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讨论互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活动(任务) 学生活动(任务)备注组织教学(2分钟)维持纪律、清点人数等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复习回顾(4分钟)回顾相关知识点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空载、负载。积极回答为题并将掌握不透的地方进行补充记录新课导入(4分钟) 通过回顾特种变压器引入本节课目标、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人为机械特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跟随教师思路。任务实施(80分钟)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 40分钟活动设计:

4、结合预习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特性。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固有机械特性) 是指电动机电磁转矩Tem与转速n之间的关系,即n = f(Tem)。因为异步电动机的转速n与转差率s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通常也用s=f(Tem)的形式表示。感应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 2. 固有特性分析三相感应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是指感应电动机工作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按规定的接线方式接线,定、转子外界电阻为零时,n与Tem的关系。根据电磁转矩的参数表达式可绘出感应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当同步转速n1为正时,机械特性曲线跨越第一、二、四象限。 第一象限,

5、旋转磁场的转向与转子转向一致,而0nn1,转差率0sn1,故s0,Tem0,电动机处于发电动机运行状态;第四象限,旋转磁场的转向与转子转向相反,n10,n1,此时Tem0,电动机处于电磁制动运行状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第一像限的机械特性曲线有3个运行点值得关注,即图中的A、B、C 3点。 1) 同步转速点A 是电动机的理想空载点,即转子转速达到了同步转速。此时:Tem=0,n=n1=60f1p,s=0。转子电流I2=0,显然,如果没用外界转矩的作用,异步电动机是不可能运行于这一点的。2) 最大转矩点B 是机械特性曲线中线性段(AB)与非线性段(BC)的分界点,此时,电磁转矩为最大值Tmax,相应的

6、转差率为sm。通常情况下,电动机在线性段上工作是稳定的,而在非线性段上工作是不稳定的,因此,称sm为临界转差率。 Tmax点由于是Tem-s曲线的最大点,所以可用对上式求导,并令其导数为0的办法求得临界转差率为把上式代入转矩方程中,得最大转矩 式中“+”号适用于电动运行状态(第一象限);“-”号适用于发电动机运行状态或回馈制动运行状态(第二象限)。从以上两式可得出以下结论: 最大转矩Tmax与定子电压UI的平方成正比,而sm与UI无关; Tmax与转子电阻无关,sm与R2成正比; Tmax和sm都近似与(X1+X2 )成反比; 若忽略R1,最大转矩Tmax随频率增加而减小,且正比于。为了保证电

7、动机的稳定运行,不至于因短时过载而停止运转,要求电动机有一定的过载能力。异步电动机的过载能力用最大转矩Tmax与额定转矩TN之比来表示,称为过载能力或过载倍数,用lm表示,即 过载倍数lm是异步电动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通常异步电动机的过载倍数lm =1.82.2,起重冶金用电动机lm =2.22.8。3) 起动点C在C点s=l,n=0,电磁转矩为起动转矩Tst。把s=1代入参数表达式中可得 由上式可得以下结论: Tst与电压U1的二次方成正比。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转子回路电阻R2,可以增大起动转矩Tst。 电抗参数(X1+X2 )越大,Tst就越小。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转矩Tst与额定转矩TN

8、之比用起动转矩倍数Km来表示,即 起动转矩倍数Km也是笼型异步电动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起动时,当Tst大于负载转矩T2,电动机才能起动。一般将异步电动机的特性曲线分为两部分: 转差率0sm部分:在这一部分,Tem与s的关系近似成正比,即s增大时,Tem也随之增大,根据电力拖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可知该部分是异步电动机稳定运行区。只要负载转矩小于电动机的最大转矩Tmax,电动机就能在该区域中稳定运行。 转差率sm1部分:在这一部分,Tem与s的关系近似成反比,即s增大时,Tem反而减小,与0sm部分的结论相反,该部分为异步电动机的不稳定运行区(风机、泵类负载除外)。任务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

9、机械特性 40分钟人为改变电动机的某个参数后所得到的机械特性,称为人为机械特性,如改变U1、f1、p,改变定子回路电阻或电抗,改变转子回路电阻或电抗,等等。感应电动机降低电压时的人为特性1. 降低定子端电压的人为特性 电动机的其他参数都与固有特性相同,仅降低定子端电压,这样所得到的人为特性,称为降低定子端电压的人为特性,其特点如下:1) 降压后同步转速n1不变,即不同U1的人为特性都通过固有特性上的同步转速点。2) 降压后,最大转矩Tmax随成比例下降,但是临界转差率sm不变,为此,不同U1时的人为特性的临界点的变化规律如图4-15所示。3) 降压后的起动转矩也随成比例下降。转子串接对称电阻时

10、的人为特性2转子回路串对称三相电阻的人为特性 对于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如果其他参数都与固有特性时一样,仅在转子回路中串入对称三相电阻,所得的人为特性,称转子回路串对称三相电阻的人为特性。转子串电阻的人为特性曲线有特点如下:1)n1不变,所以不同的人为特性都通过固有特性的同步转速点。2) 临接转差率sm会随转子电阻的增加而增加,但是Tmax不变。为此,不同时的人为特性如图5.3所示。3) 当1 时,起动转矩Tst随着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1时,起动转矩Tst随的增加反而减小。3机械特性的使用表达式机械特性的参数表达式清楚地表达了转矩与转差率与电动机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它分析各种参数对机械特性的影响

11、是很方便的,但由于异步电动机的参数必须通过试验求得,因此在应用现场难以做到。而且在电力拖动系统运行时,往往只需要了解稳定运行范围内的机械特性。此时,可利用产品样本中给出的技术数据:过载能力lm,额定转速nN和额定功率PN等来得到电磁转矩Tem和转差率s的关系式。由于在机械特性的参数表达式中,所以只要知道Tm和sm,就可以求出Tem和sm的关系。当s=sN时,Tem=TN,得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图示推导理解(非常重要),明确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理解各示意图的特点和含义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

12、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回应老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考核评价(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发言,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总结归纳(3分钟)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人为机械特性的相关内容。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明确要求。1.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作业记录、理解作业内容板书设计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教学反思教研室主任审阅 意见 签名:年 月 日累计课时28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