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65571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习题跟踪演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巩固练习】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二氧化碳通常只能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 )A密度比空气大 B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 D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2.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除去水垢的化学方法是( )A用刀铲 B加适量稀硫酸C煅烧 D加适量稀盐酸侵泡,再用水冲洗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导气管 B漏斗、锥形瓶、集气瓶、水槽C长颈漏斗、大试管、集气瓶、导气管 D漏斗、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4.实验室制取CO2一般分5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按要求安装好仪器、向长颈

2、漏斗中注入稀盐酸、向反应器中放入大理石、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B C D5.检验集气瓶中的CO2是否收集满的正确方法是( )A向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B在瓶口闻其气味C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里 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6.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很多,例如:酒精的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碳与氧化铜反应 高温煅烧石灰石 石灰石(块状)与稀硫酸 石灰石(块状)与稀盐酸 碳酸钙粉末与浓盐酸 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其中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是( )A B C D全部7.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所示是他的主要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8.通过比

3、较,我发现在实验室收集O2和CO2( )A都能用排水集气法 B都不能用排水集气法C都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D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9.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10.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如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 )Aabcd Babdf Cacde Dabde11.甲乙是某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4、,对两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 C甲装置具有启普发生器的功能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二、填空题12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l)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 ,B_。(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填字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 ,应选择的药品是_ 。13小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试时,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1)小华要制取二氧化碳,应该从以上药品选择石灰石和,理由是,不选择木炭和氧气

5、的理由是。(2)下图是小华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3)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气体,原因是。14通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时应选用 、 两种装置相连接,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同时用E装置收集O2,实验停止时的操作顺序是 。(4)若用装置C收集某气体,该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 。三、计算题15高温加热10g碳酸钙,一段

6、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1)若10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克氧化钙? (2)实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 【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属于化合物。石灰水和大理石都属于混合物,C60属于单质。2.【答案】D 【解析】水垢(CaCO3)能和稀盐酸反应而被溶解,A、B、C选项都不可行。3.【答案】C4.【答案】B5.【答案】D6.【答案】C【解析】两种方法都能生成CO2,但燃烧需在空气中进行,放出大量的热,对仪器、装置的要求高而且复杂,燃烧生成的气体也难收集,故在实验室里可操作性差;两种方法在高温下进行,操作较复杂

7、且消耗能源;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碳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反应逐渐停止;反应剧烈,不易收集,并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CO2气体不纯;中CO2气体不纯且含量较低,不易收集。7.【答案】D 【解析】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进集气瓶内。8【答案】D9.【答案】A【解析】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B错;稀硫酸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故C错;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氮气也能使其熄灭,故D错。10【答案】C【解析】A、abcd连接时,固液不能分离,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选项

8、错误。B、abdf,制二氧化碳不需要酒精灯,故选项错误。C、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acde,当关闭c中的开关,盐酸从c中被压会回烧杯中,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故选项正确。D、abde没有开关不可行,故选项错误;故选C。11【答案】D【解析】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气体才会顺利导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甲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具有启普发生器的功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也与甲装置具有的功能

9、不同,因为乙中固体与液体不能分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故选D。12.【答案】(1)试管长颈漏斗(2)A C E F或A B C D F 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或O2)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解析】(1)仪器A是试管,仪器B是长颈漏斗; (2)制取二氧化碳需试管、铁架台,若用双孔橡皮塞,则需用长颈漏斗,若用单孔橡皮塞,则不用长颈漏斗,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该装置还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因收集氢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故不能用该装置制取氢气。13.【答案】(1)稀盐酸 能连续反应,便于收集,不产生HCl气体 有气体参加反应,气体产物不便

10、收集(2)cabd d(3)氧气 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与制取CO2相同 【解析】(1)小华要制取二氧化碳,应该从以上药品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取的气体不纯净;不能选择木炭和氧气,因为有气体参加反应,气体产物不便收集。(2)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向试管中装入石灰石)倒(注入稀盐酸)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cabd

11、;操作有误的是d,因为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不能伸入瓶中。(3)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还可以制取氧气,原因是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与制取CO2相同。14【答案】(1)长颈漏斗 水槽 (2)B D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3)A 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4)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解析】(1)为长颈漏斗,为水槽。(2)制取CO2所用药品为石灰石和稀盐酸,且反应不需要加热,故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B;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应选择D;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的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3)收集完氧气应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4)装置C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的密度要小于空气,且气体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15.【答案】 5.6g 原碳酸钙中的钙元素质量为10g40%4g 剩余固体质量为 4g50%8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8g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