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1648777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篇1种子的萌发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设计思想: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

2、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教学过程:(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一、导入:提出问题: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并引入课题: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

3、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二)种子萌发的过程: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

4、录。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

5、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

6、形成多数是在秋季。)3、总结: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第三节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条件: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二、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

7、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探究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材料用具: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实验步骤:(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

8、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篇2植株的生长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

9、物生长的关系。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重点和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教学设计根靠根尖向前生长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方案

10、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根的生长:(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1、根尖的4部分。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12、。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3.合理施肥的意义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精选

13、)篇3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重点: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

14、 第三节免疫一、人体的免疫功能1、三道防线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 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资料1: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阻挡病原体入侵)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_-阻挡病原体)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