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1648384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织有关科室,先后赴屯留、沁县、武乡等蚕茧主产区就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市场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针对我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全市现有桑园面积3万亩,分布在56个乡镇,371个村,1万余户。2006年全年养蚕16684张,产茧70.3万公斤,收入1652万元,张均产茧42.1公斤,平均茧价为23.5元公斤。屯留、沁县、武乡三县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90%以上。2007年全市春蚕发种2980张,预计产茧12.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30%和32%。二、蚕茧销售及制丝企业长治市缫丝企业曾有三个,其中屯

2、留县开办过两个,一是1988年建成投产的李高乡王公庄村办缫丝厂,10台立缫200绪,1996年停产;二是1994年10月10日建成投产的屯留缫丝厂,120台立缫2400绪。1997年停产。沁县缫丝厂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生产能力960绪,年可加工鲜茧240吨,产丝30吨。1991年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进行了扩建,生产规模达2480绪,年产白厂丝60吨,年产值1200万元以上。1996年随着蚕桑产业的滑坡,缫丝厂于1997年停产。至今,我市无制丝生产企业。目前,我市的蚕茧主要由市外贸、县外贸、县蚕桑中心及乡镇烘茧站收购。干茧主要销售到浙江、江苏等地。三、蚕桑与粮食作物效益对比调查

3、我们在沁县对2004年2006年蚕桑与玉米效益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玉米每公斤1.06元,亩产量约500公斤,生产投入80元,亩收益450元;蚕茧每公斤8.6元,亩养蚕2张,亩产茧80公斤,亩投入180元,亩收益1190元。每亩桑园与玉米的收益比例为2.6:1。2005年:玉米每公斤1.12元,亩产量约500公斤,生产投入100元,亩收益460元;蚕茧每公斤19元,亩养蚕2张,亩产茧80公斤,亩投入180元,亩收益1320元。每亩桑园与玉米的收益比例为2.87:1。2006年:玉米每公斤1.3元,亩产量约500公斤,生产投入100元,亩收益550元;蚕茧每公斤27元,亩养蚕

4、2张,亩产茧80公斤,亩投入200元,亩收益1960元。每亩桑园与玉米的收益比例为3.5:1。从以上调查显示,蚕桑生产比粮食作物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2007年山西省鲜茧收购中准指导价为19.6/公斤,阳城、沁水等周边县收购价为普通茧19元/公斤,方格簇茧21元/公斤,比上年降低了26%,略高于2005年。四、蚕桑业衰退原因剖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我市蚕桑生产发展高潮期,到1995年我市蚕桑生产达最辉煌时期,全市桑园面积10.503万亩,产茧2144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我省第二蚕茧主产区。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前段时期的蚕桑发展过快过猛,导致世界丝绸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下滑,全行业遇到了很

5、大的困难,经历了长达5年之久的调整。1999年之后,丝绸行业才实现了扭亏转盈,出现了全面恢复性的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蚕业的地位和比重开始步入衰退期,蚕茧生产在我市逐年下滑。剖析蚕业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蚕茧价格市场波动较大,挫伤蚕桑业持续发展。蚕茧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在市场供大于求时,蚕茧价格偏低,各茧站压级压价,挫伤蚕农积极性,桑园普遍投入不足、管理松懈,甚至出现了弃桑毁桑现象,造成蚕桑经济效益低下;在市场供不应求时,蚕茧价格高,各茧站哄抢蚕茧,不能以质论价,好茧、次茧一个价,甚至毛脚茧都能卖出好价钱,当时农民受益了,但淡薄了农民的质量意识,大大增加了丝

6、厂成本,甚至导致丝厂倒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挫伤了蚕桑业的持续发展。2、受政策影响。2004年以来,国家对粮食作物实行补贴等优惠政策,从宏观政策上对种粮给予倾斜,很多农民刨桑种粮,也是冲击蚕桑业的一个因素。3、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转移到其它产业或外出打工,使蚕桑的主要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文化知识等迅速发生了变化。养蚕人员称谓“386199”部队(特指妇女、儿童、老人),从而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大打折扣,增加了蚕业技术推广难度。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桑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一些蚕农只求产出,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病虫害防

7、治,导致桑园产叶量低、质量差。在蚕茧生产中质量意识淡薄,投入跟不上需求,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2、经营规模小,养蚕零星分散,一旦市场波动就毁桑弃蚕,造成生产不稳定,质量、效益难提高。3、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仍然空白,蚕业整体效益还不高。4、产业没有相应的风险保障制度,特别是在蚕茧市场不利时,蚕农得不到最低利益保障(即最低保护价)。六、建议与措施1、切实加强领导,为蚕业发展创造优惠的政策条件。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蚕桑产业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来抓,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扶持,实现区域规划,规模发展;二是给蚕业以种粮直补的待遇;三是蚕茧价格卖价偏低时,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8、,帮助蚕农度过难关;四是将蚕业发展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农业发展项目之中,列项扶持,统筹管理。2、搞好基地建设,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由于过去基地建设规模小、零星分散,一遇到市场波动,就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导致蚕桑生产萎缩,制约了蚕业持续稳定发展,那种村村栽点桑,户户养点蚕的方式,投入少,管理粗放,养蚕水平低,产量不高,收效差,形不成规模效益,很难有发展生机和活力。而建成基地,扩大规模后,不但可以节省养蚕所需人财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消毒防病措施的落实。一是鼓励养蚕能手承包和发展更多的桑园,扩大规模经营,培养一大批像屯留县西贾乡五里庄村栾保昌栽桑25亩,养

9、蚕64张,产茧2837.5公斤,收入5.25万元的养蚕大户,使其养蚕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从而增加投入和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二是对零星和分散户以及养蚕少的户要加以引导,促其转包或让给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蚕桑大户,使蚕桑向养蚕能手集中,以减少养蚕户数,扩大养蚕规模,提高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3、注重科技投入,努力提高蚕茧品质。蚕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在提高蚕茧品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建立健全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对广大蚕农的技术培训,把技术送到蚕农的田间地头,解决蚕农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

10、普及推广优良品种,新发展桑园和老桑园改造要选择推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叶质优、产叶量高的品种,如791、农桑12号、陕桑305;家蚕新品种推广适合我市饲育的873874、陕7陕8等蚕体强健好养、茧丝质量好的品种。三是办好示范点,辐射带动一大片,县乡村都要培养自己的蚕桑示范点,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点上出经验,面上见成效。四是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桑树修剪与管理、配方施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上簇、蚕病防治等蚕桑实用技术,特别是要狠抓方格簇推广应用,提高茧质,增强蚕茧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4、发展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在蚕农自愿的基础上,由

11、能人牵头,把蚕农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蚕农的经济联合体,既实行技术服务,又联合出售产品,又有利于统一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也能提高蚕农在市场中的地位,形成合理的蚕茧价位,增加蚕农收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蚕农连接为一个经营整体,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组织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建立起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让农民获利收益。5、开发副产物,增加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多数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都不可能只经营单一的产业,对于蚕业来讲,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积极开发蚕茧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经营策略。如:果桑开发、饲料桑开发及蚕粪提取叶绿素等,总之要投入一定财力、物力、人力有计划的开发一些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将促进蚕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生产竞争力就会增强,生产更能稳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