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635016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 冰水凉茶 文章参加时间:2022年10月29日8: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21世纪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才能,而人的创新才能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老师要擅长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

2、萌发。因此,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正确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排小正方体,在各小组探究中,都悟出了长方体体积的求法。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于生活,而又效劳于生活。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下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节我们认识了圆,学会了怎样用圆规画圆。如今请你设计一下,假如要修一个圆形广场,你只需要哪些工具,就可画出这个圆,让施工队施工呢? 问题一提出,立即

3、激起了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个个成竹在胸,纷纷说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用两架直升飞机,一架飞机对准中心圆心位置不动,另一架飞机绕着它进展等间隔 旋转,同时向下洒落白石灰,从而画出一个圆,然后沿着白石灰的轨迹即可施工。生2:我只用一架飞机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很长的杆子,然后绕着它做等间隔 的旋转,同时洒落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生3:我只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杆子,然后绕它做等间隔 的旋转,同时洒下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四、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学

4、生。但在平时的教学理论中,我们看的比拟多的是由老师“独揽”评价大权,而评价内容也大多只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答复得符合“标准”,老师就大加赞扬,答复得不符合“标准”,老师就“就地*”。久而久之,学生也只能看着老师的脸色行事,泯灭了创造思维的火花。其实,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过老师。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因此,要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形成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思、互相矫正、互相启发。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列出算式 “ ”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计算过程并计算出得数。

5、结果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 对这两种计算方法,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些,而是又出示两题: ,让学生计算,当计算第2题时,还没等我开口,学生就互相议论上述两种方法哪种可行,哪种不可行。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并及时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那么。这样教学,虽然没有老师直接评价那么顺当,但每个学生在评价中,思维才能获得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展。总之,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我尽量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尝试着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想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时机,设计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从课堂的气氛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已被启开,学生的心灵在向我靠近,我的探究已有了回报!我不能滞留在微小的成绩里,为了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老师还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尽力为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奉献力量。 文章出处:自己撰写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