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61978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遗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世界文化遗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世界文化遗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世界文化遗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遗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遗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 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 留下巍峨丰碑。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 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 增添壮丽奇观。?长城赞?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场修建。春秋战国时期,诸 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 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2600 里,称 作“万里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

2、一条重要经历,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 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 一原那么进展的。但凡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 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 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 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 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那么甚是平缓,收 “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 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

3、完全利用 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 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长城的起止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 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 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 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 1 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畔的长城,全长 6350 多公里。假设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 5 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 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 10 多 个省、市、自治区。其

4、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 万多公里。其次是甘 肃的长城。 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 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雁门关、 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 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 锦州城、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 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长城的历史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场于战国秦、赵、燕三国、秦、赵、燕在北边修筑

5、长城的原因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展 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展兼并战争,谋求以 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 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 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

6、少安。 ?汉书匈 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 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 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 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是什么?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现在的作用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开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 在开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提醒长城与 中国民族关系开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 究的开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长城带的经济构造与民族格局经济文化构造 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气候特 点,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古代经济、文化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区和南北三带的天然 布局。两区三带的天然布局,构成中国大陆古代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长 城带包含了整个旱作农业经济开展带和畜牧业经济开展带的大部,构成一个完整 独立的经济体系。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根底,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两种经 济相互依存,互相补充。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农、牧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 吸收,不断会聚与辐射。长城就坐落在这两个经济、文化腹心的自然交汇处,它 是一定的经济开展根底的产物。长城既将两种经济、文化隔

8、开,又将两种经济、 文化联结在一起。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构造。两大经济、文化腹心的形 成,标志着两大系统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形成华夏民 族,近长城以南的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汉族为主 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长城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形成的 标志。而秦汉的长期统一,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自秦汉至明清, 古代民族反复会聚长城带,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开展的一个又一个顶峰,进 展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开展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实体消失,又一些新的民 族实体诞生。到元、明后期,长城带的近代、现代民族实体都先后形成

9、,构成长 城带当代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长城带的民族关系长城带古代的经济、文化构造与古代民族的构成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 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 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民族问 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表现得异常突出,无论是民族间的联合与交流政治的、 经济的和文化的还是民族间的斗争军事的、政治的都沿长城一线展 开,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开展,主体民族与长城带各民族的关系,以至整个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开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一分为 二、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对立统一所决定的。文化宝藏,历史丰碑

10、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场,伴随着中国长达 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众 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 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 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 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 2000 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 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 还有诗词歌赋、民 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 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

11、朽的篇章。边塞诗词中如李白 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 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 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 坚强不屈的精神。山海关长城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 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 卫。“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关城北倚峰 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

12、,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有关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修建长城的历史人物功过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 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 度量衡、奠定中华幅员之奉献。其实,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 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 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 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 年就曾 “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 324 年,又曾“筑 上郡塞以御赵。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根据 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贵族再次南下,继续营造一条 规模更大的长城是十分必要的。最后介绍下目现存几段长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 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