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吴东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61388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教学设计吴东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书愤》教学设计吴东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愤》教学设计吴东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教学设计吴东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愤教学设计1、学习内容概述: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推荐篇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水平的培养。2、学生分析:学生为亳州五中高二年级5班试验班学生,语文素养较其他班好,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在老师的点播下稍加分析和发挥,形成独特的感知和诗歌美的体验。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2、使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3、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4、能够背诵书愤。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想象,使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情感

2、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掌握借景抒情、使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使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器材 cai课件,多媒体教室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mp3,和幻灯片) 1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老师适当发挥导入,略) 2 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见课件)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3、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见课件)诗歌特色:(见课件)二 诗歌分析。 (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美读。 2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郁愤、悲愤、激愤,愤慨。提问: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学生答 (略)投影(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愤”。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1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 (这是本课分析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行感知文意,描绘意境,然后老师适当投影讲解背景,详细的分析见多媒体课件。分析

4、之后小结“愤”自然过渡到本诗歌方法的归纳,并举出适当的例子(见课件)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托情于物 精练形象 ( 用典抒情)具体分析讲解(见课件)“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常跑到楼顶对着家乡的方向

5、,看斜阳,读雁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投影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非常相似。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三 拓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投影背景,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见多媒体课件)用选择题目对本课文实行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见课件)四 结语。“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