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613004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072213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n( )目2chn ch( )( )3xi( )带4潮x( )5领y( )6yn( )射7二氧化gu( )8排ch(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 )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 )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 )_2褶皱( )_3追溯( )_4劫难( )_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

2、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六、阅读(一)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3、?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

4、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二)大陆漂移人类在古代

5、就(甲)“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

6、、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

7、、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懂得 提出 出现 参照 B发现 创立 形成 参照C发现 提出 形成 结合 D懂得 创立 出现 结合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三)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

8、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

9、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

10、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