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61055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习俗特点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现代特色。留学为您整理了相关资 料,供您参考!七夕节习俗的现代特色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 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 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 有趣味。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 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 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 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2、,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 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 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 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 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 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 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精品文档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 “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 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 温州等地,在

3、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 “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 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称为得巧。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 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 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 情。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 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 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 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 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

4、们在这天鸡鸣 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 使用。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 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 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 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 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 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 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 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 互相赠送,以示友

5、情。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 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 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 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 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 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 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 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 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 者。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 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 案

6、”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 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 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 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 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 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 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 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 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 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 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

7、后折为梭形巧果 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 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 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 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 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的起源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 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 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

8、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 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 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 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 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 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 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 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 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 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推荐阅读:七夕节的习俗名称七夕节的习俗穿针乞巧广东七夕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