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60510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法国哲学家马里翁说:“列维纳斯是自柏格森以来最伟大的法国哲学家,也是第一位严肃 地力图摆脱他的思想来源(即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家。2这位伟大的犹太哲学家(Emmanuel Levinas, 1905年12月30日一1995年12月24日)最持久的激情就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进而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做斗争。在他看来,希腊哲学的“第一哲学” 观念持久而深刻地规定了西方哲学之为哲学的思想方式,设定了西方那些伟大哲学家的哲学 激情和使命。尽管西方哲学古今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存在与知识的同一”这一真理 观念所塑造的追求整体性知识的意志却很少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基于犹太教的思想传统

2、和历 史命运,列维纳斯提出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思想,以反对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形 而上学的暴力”,在法国单枪匹马地恢复了伦理学在哲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出了当代西方 哲学的一种新路径。为了理解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意义,有必要从列维纳斯的视角重新审视一 下西方哲学的总体性特征。在西方哲学中,“第一哲学”的概念源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并一 直贯穿于现代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胡塞尔的哲学理念之中。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 中区分了沉思的、实践的和技艺的三种知识,而沉思的知识中又分为物理的、数学的和本体 论的,而探究“存在之为存在”的本体论亚里士多德将之称为“第一哲学”。在希腊人那里

3、,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最高的智慧就是“神性的智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最接近于“神性 的智慧”就是对于“存在之为存在”的知识,就是伦理学(卷十:7)中所说的“自足的 沉思生活”。因此,哲学就是对存在的探究,而第一哲学研究的是“存在之为存在”,亚里士 多德称之为“本体”,它是所有范畴中的第一范畴(1069a20)。由于这一本体论问题既是最普 遍的问题,也是所有其它特殊的知识的第一原理,所以它是“第一哲学”。在形而上学第四卷(卷)开篇,亚里士多德将探究“存在之为存在”的第一原理的知 识称为“第一哲学”。他说:“有一门知识,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由于它自己的本性而属于它的性质。这门知 识不同于

4、任何所谓的特殊知识,因为这些其他的知识中没有一门是一般地考察作为存在的 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原因。”(1003a21 32) 而在第十二卷(八卷)第8章中,亚里士多德又给出了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作为第一本体。(1073a25 30)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分别给出了本体论的和神学两种探究“存在之为存在” 的知识。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悬而未决。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卷中说:“究竟第一哲学是关于普遍的呢,还是关于某一个种和某一类自然物的呢?如果在自然 形成的物体之外,没有某些其他的实体的话,那么,物理学便会是第一知识了。但是,如果 有某种不动的实体,那么,这一门研究它的知识就会是优先

5、的,并且是第一哲学。而且,因 为它是第一,所以,它是普遍的。”(1026a23 31) 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来看,在基督教兴起之后,由于上帝被视为“可以设想的最完美的存 在”,也是“必然的存在”,是“最实在的存在”,是“最高的存在”,是“自因的存在” 因此,神学就成为比本体论更高级的形而上学的学科,成为“第一哲学”。五百年来现代哲学 的开端就是宗教批判或去神学化,因此,在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 第一哲学仍然是本体论,而非神学。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本体神学机制(1957)中指出,尽管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之中,时而 是本体论作为第一科学,时而是神学作为第一科学,但是,人们一直没有

6、看出来的形而上学 的秘密就在于二者在深层上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究竟是侧重于本体论呢,还是侧 重于神学呢?其实都不是,而是二者所共有的那个“逻格斯”(即“学”或“论”)。海德格尔 解释道,本体论思考的是存在者的整体,正是在最高存在者之下,所有的无差别的存在者才 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神学思考的是最高的存在者,正是在超出所有存在者之上,最高 的存在者才能成为所有存在者整体的根据。因此,作为设立根据、进行论证的形而上学机制 就是“本体在神之下,神在本体之上”的“本体神学”,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存在的 普遍性与最神圣的存在二者相辅相成。3 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观念塑造了西方哲学

7、的形而上学传统。西方哲学对存在 的理解从来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存在,而是将其放在整个建构 “存在等级秩序”(即“存在之链”)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中去理解。也就是说,存在并不是 被中世纪晚期唯名论和笛卡尔哲学革命启蒙之后人们所认为的一个赤裸裸的(只剩下广延的 物理属性)孤立的(个体化)物质,而是向来在其本质与根据中,也就是在其知识中被理解、 被规定并被视为“真”的。由此,本体论在古代并不是象看起来那样是对世界的“存在秩序” 的探究,而是对一个奠基于自身之上自足而整全的知识体系的追求。用尼采的话说,这就是 一种“求知意志”或“求真意志”。哲学所热爱的智慧就是对存在之为存在的自

8、足而整全的知 识体系的追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奠定了“存在与知识同一”的真理概念,这是希腊哲 学的自我规定,也是西方哲学的自我规定。 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哲学?(1955)中说,哲学的本质就是希腊的,它是内在于西方欧洲 的历史进程的。哲学就是由希腊一直延伸到我们,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延伸到黑格尔、 尼采的辩证运动。尽管西方哲学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它也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 4 海德格尔认为,直到尼采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存在问题在不同历史命运中的回应和言 说,它体现出了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思想的忠诚。西方哲学的希腊发端首先在于对存在 的惊奇,对存在的“惊奇”就是哲学所爱之智慧的开端,因

9、此,最有资格被作为第一哲学。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奇,这是哲学家的一种pathos,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155d)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说:“从古至今人们都是由于惊奇才开始哲学。”(982bl2)然而,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10) 可见,哲学(“智慧之爱”)“将智慧等同于知识”的开端截然不同于犹太教的智慧(敬畏上帝) 的观念。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在现代哲学巨人之间的影响与斗争中)都充 分展开之后,也就是在“哲学的终结”的时刻,在密涅瓦的猫头鹰起飞的时刻,西方哲学的 基本规定会被更为清楚地重新审视,希腊的智慧

10、与希伯来的智慧之间的异质性的意义也将被 历史性地反思。5 现代形而上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试图建立一个包罗形而上学、物理学、宇宙 论、生物学和伦理学在内的整全的知识体系,他说:“哲学的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它包括知识的一些原理,在这些原理中要解释上帝的主要属 性、灵魂的非物质性、在我们之中的全部清楚明白的和简单的观念。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在 其中,我们在发现物质事物的真正原则之后,就要一般地考察整个宇宙是怎样组成的,接着 特别要考察地球的本性和最常被看作是和地球联系在一起的全部物体,像空气、水和火、磁 石和其它矿物质的本性。所以必然要分别地研究行星、动物,特别是人的本性,目的是为了 我们以后

11、能够发现其他对人有用的各门科学。所以,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像是一棵树,它的 根是形而上学,它的干是物理学,它的那些由这个干发展而来的枝是全部其它科学。它们又 归结为三门主要的学科,即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我是指最高最完善的道德科学,它以其 它各门科学的全部知识作为前提,是智慧的最高等级。” 在笛卡尔的知识之树6中,“第一部分涉及的是知识的原理,它可以被叫做第一哲学或形而 上学。”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 tat ion de Prima Philosophia)的前言许诺:“在充分理解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再重新开始讨论关于上帝和人的灵魂问题,同时也给第 一哲学打个基础。” 7笛卡尔的意识

12、哲学取代了沉思存在之为存在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成为第 一哲学,通过“我思”的优先性(第二沉思)、灵魂与物质的区分(第二沉思)、上帝存在的 证明方式(第三沉思),彻底清除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中的自然目的论和实体的概念,将整个哲 学的中心从“存在”转移到“我思”之上,因而,将形而上学奠基于一个新的真理原则之上 在现代本体论的出发点上,康德、黑格尔和胡塞尔都忠实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观念,即在 主体之上建立整个知识体系的诉求。康德通过对建立在某些先天原则之上的认识能力进行彻 底的批判性的考察,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对于康德来说,纯粹理性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体 系的知识:“因此,整个形而上学系统就是有四个主要部分构

13、成的。1.本体论。2.理性的自然之学。3. 理性的宇宙论。4.理性的神学。第二个部分即纯粹理性的自然学说包含两个部分,即理性的 物理学和理性的心理学。纯粹理性对一种哲学的本源的理念预先规定了这种划分本身,所以, 这种划分就是按照其根本的目的而建筑起来的。”(A847/B875) 先验批判将一劳永逸地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稳固的基础,终结传统那些形而上学的“无 休无止的争吵的战场”(A, VIII), “在消灭它们的基础上建立起永久和平”(A777/B805, A752/B780)。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理性的一切兴趣(思辨的以及实践的)集中于下面三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 应

14、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 A805/B833) 在逻辑学中康德进一步将这三个问题归为一个问题,即“人是什么?”海德格尔在康 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中认为,康德毕生的事业是试图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他仍然继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的基本观念。海德格尔说:“为总体的形而上学奠基,就是揭示本体论的内在的可能性。这就是在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这 个标题下总是被人误解的思想的真正含义。通过哥白尼革命,知识与存在的符合这种 意义上的旧的真理概念所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少的。”(第一章第2节) 由此看来,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批判问题实际上是在人的主体的有限性之 上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因

15、此,康德的先验哲学真正关涉的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认识论(或 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在考察人的高级认识能力的限度之中,也即在一种先验哲学人类学之 中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本体论问题。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追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目 标的新形式。胡塞尔的现象学继续推进了笛卡尔和康德以先验的我思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进行奠基的哲学计 划,他哲学作为严格科学(1911)中第一次表述了这一理念, 8并在第一哲学(1924) 中重申了他现象学为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进行奠基的理念:“没有严格科学的开端,就没有严格科学的继续发展。只有借助于一种严格的第一哲学,一 般的严格科学,常青的哲学才能出现。我希望再一次说明,第一

16、哲学能够改造我们的全 部科学活动,并能将我们从一切科学的专科主义中解放出来。” 9 胡塞尔深信,只有通过先验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在意向性构成中将现象本身如其所是地显示出 来。“本质现象学”不仅能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奠定普遍有效的基础,而且也将为“普遍的本体 论”奠定理性必然的基础。对于胡塞尔来说,本质现象学就是“第一哲学”胡塞尔从未放弃 过以先验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或“普遍的本体论”的哲学信念,正如伽达默尔在现象 学运动(1963)一文中指出的那样。10胡塞尔将存在消融于当下在场的直接被给予的呈现 和表象,实际上捍卫了存在与知识同一性的观念,就此而言,他绝对忠诚于为知识体系进行 奠基的现代理性主义的“第一哲学”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最真诚、最纯粹的求知意志和求 真意志。胡塞尔的现象学推进了作为现代“第一哲学”的传统,因而也可以说,胡塞尔的现 象学是现代本体论的一种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