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案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599976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质量管理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质量管理案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案例医疗质量安全 想得多不如做得好20140818 15: 41: 26 |来源:健康报 I分享8月14日,北京市医管局半年工作会召开,医疗质量安全被定为下半年 8项重点工作之一。一提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信所有医院管理者都会有 一箩筐的实践与想法。可在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中,不少医院的很多问题却又 都常年存在、反复出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管理实践提示我 们,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或理论,而是在找 准问题、抓住重点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化繁为简、全员行动、常抓不懈。 还需要,医院管理者有心、用心,倾情倾力,既做好积极引导,又参与其中。感性发动理性铺路首都医科大

2、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到底哪条路径、哪个方法,才最适合一家医院管理的实际,实施下去才 能达到质量效益最大化?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眼光、需要魄力,更需要对 医院特点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剖析和把握。2012年我从安贞医院调入同仁医院任院长。这是两所都非常顶尖而又 特色鲜明的医院,接诊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病人。但是由于学科 特色,以眼科、耳鼻喉科为特色的同仁医院,其医疗风险远远低于以心血管 科疾病治疗为特色的安贞医院。但是死亡率和病死率低,并不代表医疗质量 和安全管理的完美无瑕。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同仁医院,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内 部还不够健全.一些低级错误在医院时有发生,医务

3、人员的预防性意识薄弱。 比如,在一些医疗纠纷发生后,大家往往只关注法院、医调委、第三方医疗 鉴定机构的意见,从自身流程、医疗制度落实、医疗风险防范上找问题却做 得不够。这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手术很完美,却在后续护理治疗中出了意 外;手术难度不大,各个治疗环节都认为自己没问题,可接受手术的年轻妈 妈走了,留下一个不到1岁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我是院长,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各类生死见得多了,可对病人这样的死 感到羞愧,对血的教训不能得到汲取甚至连责任的源头都找不到而感到十分 悲伤和不解。面对一个个因病需要修复的生命,面对医院高速运转的环节和 流程,我时刻不能放下的是,我们的医院管理能产出高质量的医疗服

4、务吗? 面对病人的信任,能做到问心无愧吗?面对这样的拷问,我总是非常感性, 并常常在感性的引导下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医疗质量与安全本应是医院发展 的基石,如果一家医院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抓医疗质量,抓病人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管理理论,各种实操指南, 可以给你指出很多路径,提示很多方法。对医疗质量安全的提升,这些路径 和方法,一定都没有问题,都会大有帮助。但到底哪条路径、哪个方法,才 最适合一家医院管理的实际,实施下去才能达到质量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决 策需要眼光、需要魄力,更需要对医院特点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剖析和把握。医院一方面应积极树立好的典型,另一方面要敢于暴露问题。尤

5、其是,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医院管理者应鼓励大家敢于揭短,敢于揭露矛盾,不遮遮 掩掩。为强化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理念,从2013年11月25日起,同仁医院 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活动。医院专门成立了病案专项整治活 动领导小组。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月第一周中,全院共有60个临床医技和行政科 室上报了学习讨论时间和计划、医疗大组长名单和主治医师查房时间。与此 同时,各临床医技科室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大讨论。主题活动以发现问题、 分析缺陷、持续改进为主要目的,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院公示,并纳入科室及个 人年终考核。进入2014年,“同仁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年”活动拉开了大幕,至今已 走过了大半年的时光,

6、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以临床过程的关键环节为重点,以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为中心.通过目标管理,细化临床过程,加强病案专项 整治力度,提高科室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医务人员参与质量 安全的氛围,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效率。活动中,医院一方面积极树立好的典型,另一方面敢于暴露问题。尤其 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鼓励大家敢于揭短,敢于揭露矛盾,不遮遮掩掩。以临床病例讨论会为例,虽然围绕的仅仅是一个病例或是一类疾病,但 是在多个学科一起回顾、总结、分析与讨论的时候,它展现的却是医院对每 一位患者的关注,对医疗质量全过程的重视。大家从一些具体的病例中寻找 自身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学术、管理方方面面。会

7、前查阅、学习大量资料的 过程,充满了正能量,洋溢着“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在每次的讨论会上,大家都争抢发言机会,一旦有机会发言,很多人就 不自觉地成了 “麦霸,原定两个小时的会,往往被延长为3个小时、4个 小时,甚至更长.这种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获益匪浅。截至8月初,医院临床病例讨论会已经开展了7次,每次我都会参加。作为院长,我参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督战”,而是真心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起成长。更是通过自身的参与告诉全院员工,我的关注点是质量安全.其 实,院长的参与,就是要树起一个标杆,提醒大家抓质量安全是每一个人的 事,谁都不能、不应置身事外。还希望这样的质量安全活动

8、,不能做成半年、 一年的活动,而是能够将临床病历讨论会做成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成为研究 生与进修生的必修课,本科生的选修课,进而为更多青年医生的培养和成长 铺路搭桥.除了临床病例讨论之外,我们还开展了院领导督导查房、医疗大组长制 度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全员参与,提高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打造最安全的医院,成为安全性高、服务性好、学术性强的综合医院。感悟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降低死亡率或保持低死亡 率,需要从竭尽全力挽救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入手。数据指标是抽象的,面对 一个个生命,面对一双双渴求活着的眼睛,作为医生难免会有战战兢兢、如 履薄冰的感觉.这时的医生虽很理性,但同时

9、也会为感性所支配。因此,为保证质量安全,医院管理者不仅要看重各种“接地气的医疗质 量和安全制度与规范,更要用这些科学的制度和规范,铺就一条保障生命安 全的通道,探索出适合医院特点的医疗风险评估、防范体系,打造一种深入 人心、自觉遵守并执行的医疗质量安全文化。直面缺陷细铸质量安全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王 宇随着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技术发展,专科越分越细,这就容易导致综合 服务过程中,会有一些医疗服务流程上的缺陷,挑战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 神经。那么,如何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让医务人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并能 从容应对和化解复杂多样的风险呢?最有效果的是临床病例讨论医务人员怎样才能时刻将

10、医疗质量与安全记在心上?对此,我们尝试了 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临床病例讨论会、院领导督导查房、医疗大组长制度 等。这些制度确实带来了好的效果,其中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就是上半年 医院低风险病人死亡率为零。但是,众多举措中,最有效果的是临床病例讨 论会。其实,临床病例讨论作为医疗管理的核心制度,在医院并不鲜见,但能 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坚持下来,却很不容易,也不多见.我院的病例讨论属 于院级大讨论,旨在“规范诊疗、改进流程、完善机制、防范风险、保障安 全”。传统临床病例讨论,主要从学术角度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从医 院层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会,则不仅局限于学术讨论,更是将医疗管理、 科研、教学

11、等融入其中。在病例选择方面,我们不回避敏感问题,不仅选择疑难、罕见病例,还 会选择既往纠纷、死亡病例.通过对特殊病例诊疗过程的分析,不仅提高对疾 病的认知水平和处置能力,更重要的是发现诊疗常规、工作流程、医院管理 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加以探讨并制定改进方案。从2014年1月至今,像这样的全院大规模的病例讨论会,医院已经 举办了7次。医务人员认为结合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病例,通 过主题演讲、讨论争鸣等方式得出的经验与教训,记得更牢固,也更有利于医 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坚决叫停各自为战为什么各级医院都在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但是患者安全系数还不如期 望的那样高?我认为,最根本原

12、因是管理各自为战.每个科室都有自我管理的一套, 科室间相互融合的少,缺少互相衔接的那一环,极易发生扯皮、不作为等现 象。前段时间,医院急诊科连续接诊两名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但均因患者 伤情不明确,出现了多个科室均及时会诊,但患者却没能及时上台手术的问 题。对此,医院经过临床病例讨论后,院级层面作出了规定:针对腹部闭合 性外伤患者,在未能明确损伤部位和手术科室时,急诊给予必要检查和处理 后,由普外科收住院并进一步观察救治。其实,经过8个多月的实践,我们发现,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并不是单 纯的技术环节,更多的是各科室、医护等的配合问题,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与 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有时医生、科室怕担责任

13、,怕麻烦。因此,医院特别 强调“不能简单地推卸,要一切以患者的安全为重”。也正是在全院上下反 思缺陷,转变观念的氛围中,我们由点及面地梳理出了许多曾经被忽视的质 量安全问题,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包括完善诊疗规范、改进救治流程、 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机制等。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在质量管理结构上,我们对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了梳理与调整。将原来质 量控制部和客户服务部两大质量管理部门,调整为医务处、护理部、感控处、 医保办、门诊部5大质量管理部门。之前的质控部和客服部在业务上有很多交叉,且由于质控部负责医疗质 量督导与管理、客服部负责纠纷处理,二者易出现脱钩甚至矛盾.改变后的5 大部门,如有纠纷,各部门自己处理。这就在不同医疗管理区域形成了一个 预防纠纷、质量控制、解决纠纷的持续改进闭环,也有利于各部分在处理纠 纷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安插人员负责各环节检查点。以前,只有医疗质量 监督部门对科室进行检查,临床科室并没有质量控制人员。如果一线人员有 问题,反映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为此,我们建立了几支队伍:住院总医师队 伍、医疗组长队伍、门诊组长队伍、感控专员、医保专员等,在很大程度上 实现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让各级层级的人有任务、有目标,也 打造了医疗质量安全防控的网底与节点。(本报记者姚常房 李新萍 通讯 员宫小飞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