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59492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施工测量放线作业指导书1、编制说明 a) 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 b) 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c)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业时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本指导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2、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a) 测量放样前,应获取正确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b) 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2、。 c) 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d) 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e)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授课:XXX3、放样前准备 a)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b) 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c) 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

3、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d) 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4、 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a) 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b) 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

4、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c) 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授课:XXXd) 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e)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f) 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g) 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D。 h) 重复过程7,直到D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

5、此时可以打桩)。 i) 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j)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k) 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l)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m)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n)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o)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

6、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授课:XXX p) 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5、 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a) 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测距仪),整平;在已知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 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 b) 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PC方向间的水平角,。 c) 用D、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d) 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

7、A-DH。 e) 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 f)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16”步骤相同。 6、 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 a) 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整平;在已知点A、B、C、D上安置照准标志。 b) 以四点中较远点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B、C、D、A方向值两个测回; 授课:XXXc) 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点最后坐标。如果测站周围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

8、5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 d) 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 e)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 f)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 g) 观测员转动经纬

9、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来。 h) 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 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D,与理论平距D授课:XXX比较: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D,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i) 重复8、9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j) 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k) 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 l)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

10、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m)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n)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o) 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7、 方向交会法放样 a) 在两个平面控制点A、B上各安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b) 计算A、B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位角、。 c) 旋转经纬仪A使方位角为,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授课:XXXd) 旋转经

11、纬仪B使方位角为,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e) 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的位置。 f) 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5步骤得到交点N。 g) 当M、N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M、N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P,并标定下来。 h) 重复上述过程放出其它放样点,丈量放样点之间的距离与计算值比较检核。 8、 8、正倒镜投点法单方向设站 a) 为了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直线上,用目估法将仪器大致架在A、B直线上的O1点,整平仪器;估计OA近似距离。 b) 正镜瞄准远端A点,纵转望远镜看到近点B附近,估计十字丝中心点B1与B点的距离BB1;倒镜瞄

12、准A点,纵转望远镜,估计十字丝中心与B点距离BB2;计算BB1与BB2的平均值为BB中。 c) 计算OO1=OABB中/AB值,根据B1偏离B方向,将仪器向AB线上移动OO1。 d) 整平仪器,重复23步骤,直到盘左、盘右的十字丝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B中与B点重合为止。 e) 正镜、倒镜瞄准B点,纵转望远镜,左、右十字丝中心的平均位置应落在A点上,将此时仪器中心点位O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则授课:XXXO点在AB直线上。 f) 后视A点便可放设单方向线了。还可在此基础上用轴线交会法求出O点的纵向(横向)桩号值,以便放样纵向(横向)轴线。 9、 轴线交会法设站+方向线法放线 a) 先用正倒镜投

13、点法(或方向线法)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连线上一点O1,整平仪器。 b) 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C、B、D控制点的水平方向二个测回,计算出角度,; c) 分别计算O1点的横向(纵向)坐标:Y01=YC-(XC-XB)/TAN;Y01=YD-(XD-XB)/TAN。若Y01与Y01之差不超过限差,取中数作为O1点纵(横)坐标,并与O点纵(横)坐标比较,计算出差值OO1。 d) 观测员指挥作业员用钢尺在AB轴线上从O1点量取OO1距离,定出O点位置。 e) 在O点架仪器,后视A点(或B点),检查B点(或A点)后,旋转90,放出O点所在的纵(横)轴线。 10、方向线平移法放线 为了放样某方向线P

14、Y,用自由设站法不可能直接将仪器架设在P点上,或者P点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时在尽可能接近P点的P1上架设仪器,用后方交会等自由设站法测量授课:XXXP1点的坐标(如果P1点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骤),然后用方向线平移法放样PY方向线。 a) 在P点上安置仪器,后视控制点A,用控制点B检核方位角。 b) 转动仪器使视线与拟放轴线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180),指挥作业员在地面标记出平行线上的点P1、P2、P3PN。 c) 分别从P1、P2、P3PN上用小钢尺向PY方向线一侧垂直量取距离dx,得到P1、P2、P3PN,则P1、P2、P3PN即为PY方向线上的点。标注单方向点,并注记桩号。 d) 检查后视

15、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线与建筑物已有的结构线间尺寸进行检核。 11、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 a) 在控制点A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在控制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P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b) 选择B、C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P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c) 测量仪器至P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 d) 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e) A点和P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P点仪器至A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授课:XXX f) 用斜距、天顶距、温度、气压、仪器高、棱镜高及仪器的加、乘常数计算平距、高差,用观测平距和高差进行检核。 g) 用A点坐标和测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数、高差中数计算P点坐标和高程。 h) 如果要测设的待定点不止一个,则应将几个点组成一条导线,进行往返观测,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点坐标和高程。 12、GPS动态测量建测站点 12.1基准站设置 a) 将脚架架设到基准站测量点上(有标墩直接将仪器架设在标墩上),脚架的顶部应在可视范围内粗略水平。 b) 将三角基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