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57958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20及答案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高频考点训练(二十)时间:25分钟 分值:100分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1(2013广西来宾市教学质量调研)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联袂(mi) 压轴(chu)淇水汤汤 (shng) 铩羽而归(sh)B羁绊(j) 酾酒(sh)皮下脂肪(zh) 开花结果(ji)C绮丽(q) 形骸(hi)殚精竭虑(dn) 挥斥方遒(qi)D醇厚(chn) 聒噪(gu)造纸作坊(zu) 呼天抢地(qing)解析A压轴(zhu)。B.开花结(ji)果。D.聒(gu)噪。答案C2(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寒暄踟蹰一抔土乌烟障气B揩

2、油廖落伤元气开门揖盗C杂沓韶光画座标珊珊可爱D刨花斑驳戴高帽一切就绪解析A障瘴。B.廖寥。C.座坐。答案D3(2013山东省济南市巩固性训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解析不厌其烦

3、:不嫌麻烦。本句应用“不胜其烦”。答案C4(2013浙江省五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黄教授认为邹家健以自荐方式参选区人大代表的举动是符合现行体制框架前提下参与选举,本身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这体现出选民具有了相当的参政议政的自觉意识。B近来,国内多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成了常态。对此,肿瘤专家表示,雾霾已经成为引起肺癌的第三大诱因。C一年一度的春节人才交流大会日前举行,这是蛇年春节后杭州首场人才招聘会,64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约1.3万多个岗位,最终近4 000人达成了择业意向。D借助电影上映,富阳将加强对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的宣传,让更多人的目光从影片延伸至拍摄地,为此,

4、计划把黄公望隐居地、新沙岛等景点串联起来,推出“看电影、走实景”主题路线。解析A“符合”之前少了“在”。B.“诱因”不需要“引起”。C.“约”与“多个”重复。答案D5(2013陕西省宝鸡市模拟)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既然不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那就像蜗牛一样步步为营;既然不能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那就像溪流一样涓涓流淌。答案既然不能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那就像星星一样静静发光;既然不能像牡丹一样高贵美丽,那就像小草一样默默生长。6(2013江苏省徐州市考前模拟)阅读漫画,完成问题。(1)给这幅漫画加个标题。(不能用“无题”)(2)这幅漫画形象

5、地提醒人们:_。答案(1)多米诺效应/骨牌效应/连锁反应(2)无远虑有近忧;慎始才能善终;呵护自然取得双赢;伤害自然,必被自然伤;伤害自然,破坏家园,小命玩完(2014唐山一中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道中 寒 食陈与义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7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答案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

6、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9(2013安徽省安师大附中第二次模拟)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莫听穿林打叶声,_。_,谁怕?_。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_,归去。_。(苏轼定风波)(2)山不厌高,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陶渊明归园田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答案(1

7、)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2)海不厌深周公吐哺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每日必背 5分钟资料储备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二)久假不归:假,借用。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出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本指尚可振奋人心。后用以表示还比较令人满意。万人空巷:大家都从家里出来聚向一处,使街巷都空了。多用来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表示庆祝、欢迎的盛况。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形容现象奇异,色彩斑斓。涣然(若)冰释:涣然,消散的样子

8、。冰释,像冰一样消融。像冰融化一样流散消失。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空穴来风:穴,洞孔。来,招来。空的洞穴容易招进风来。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虚而入。也代指流言蜚语。空谷足音:人迹罕至的山谷传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人事、音信或言论。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暴虎冯河:暴,空手搏斗。冯河,冯,同“凭”。不用舟楫蹚水过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勇猛果敢。也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酒囊饭袋:盛装酒饭用的袋子。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能之人。有口皆碑:碑,记功的石碑。引申为颂赞。所有的人都一致称颂。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不以

9、为然:然,对的。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不以人废言:以,因为。不因为人犯有错误,就将他的正确言论加以否定。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辉映。后用以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每日必读 5分钟素材积累发现被遗忘的“沙”2013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一位年轻人因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而向一位老者求助,老者启发他“成为珍珠那样优秀的人”,年轻人却陷入深思:难道只有珍珠才值得人尊重和认可吗?没错,沙子中的珍珠的确光彩夺目。然而,即使是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同样会泛出金子般的光芒。难道没有人发现那被遗忘的沙也同样散发着的微光?珍珠与沙子如此,人,亦如此。其实,在生活中被遗

10、忘的“沙”随处可见: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地位高、权位重的人身边出谋划策的“军师”;那些投入蓝天怀抱的航天员身后默默挥汗的、不知名的协助者;那些光鲜的明星背后被鲜花、赞扬所遗忘了的幕后工作者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珍珠的夺目,闪光灯下的鲜花和掌声,而忽略了那些被遗忘的“沙”、被遗忘了的不眠夜、被遗忘了的汗水。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忽视了沙,钟情于珍珠呢?根本原因:名利使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被那些名、权、利迷乱了双眼。在羡慕和向往的同时,不断地对其加以肯定和承认,无意中忽略了平凡的人,并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了轻视、否定的态度。人人皆如此,也就形成了珍珠不断被肯定,而沙渐渐被遗忘的现象。间接原因:虚荣

11、心作祟和从众心理。虚荣心作祟。有一种人,他们渴望进入“珍珠”的世界,希望占到一寸的光亮,从而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而不屑欣赏沙的微光,一味地阿谀奉承,这造成了 “珍珠”和“沙”之间矛盾的加剧。从众心理。同其他人不同,他们发现了沙粒的微光,并也曾为之一振,然而他们没有勇气脱离众人,表达出自己的尊重和承认。于是他们只好违心地夸赞珍珠的美丽,而忽略了沙子的微光。长此以往,沙的光芒渐渐被遗忘“沙”的被遗忘,不论是名利使然,还是虚荣心、从众心理所致,总之现在,社会上重优忽劣的弃“沙”现象已形成恶性循环。珍珠般夺目的人过分自负,看不到自身的弊端,只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停滞不前;沙般被遗忘的人,在不断的不

12、被尊重和承认中,自信心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微光,放弃了去寻找属于让自己发光的舞台,而甘于做一粒被遗忘了的沙。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光芒,成为在某个尘封的角落里被遗忘的沙粒中的一分子。“弃沙”现象对我们的发展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遏止呢?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被遗忘的“沙”,人人如此,相信正能量的传递将会使社会展现出一份前所未有的曙光!阅卷组点评:这篇议论文让评卷老师眼睛一亮,精神为之振奋!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新式八股文中显得与众不同,俨然一颗熠熠闪烁的珍珠。文章切合题意,角度新颖,中心突出,论证思路清晰,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人心智。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说服力。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深刻剖析材料,结合社会实际,提出“生活中被遗忘的沙随处可见”的观点,然后从根本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种“遗忘沙”现象的原因。间接原因又分两个并列的层次来论证。接着收拢全文,首尾照应,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收束简短有力,启人深思。核心亮点:见解新颖逻辑严密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