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57893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5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试行)XXXXXXXX妗布XxXxXX实施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前言III1总则12术语和符号13基本规定24滑坡34.1 一般规定34.2 勘察技术要求44.3 试验及指标确定54.4 稳定性验算与评价54.5 动态监测84.6 防治工程要点85崩塌一危岩体85.1 一般规定85.2 勘察技术要求95.3 稳定性评价95.4 监测和预报105.5 适宜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要点106泥石流116.1 一般规定116.2 勘察技术要求116.3 测试技术要求126.4 综合评价127不稳定斜坡157.1 一般规定157.2 勘察技术要求157.3 采样及测试177.

2、4 稳定性评价177.5 斜坡监测188岩溶塌陷188.1 一般规定188.2 勘察技术要求198.3 采样及测试218.4 稳定性评价228.5 岩溶塌陷长期监测239采空区塌陷239.1 一般规定239.2 勘察技术要求239.3 采空区塌陷预测259.4 稳定性评价269.5 采空区塌陷监测269.6 采空区防治工程2610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2710.1 一般规定2710.2 原始资料2710.3 岩土性质指标统计2710.4 岩土性质指标的选用2910.5勘察报告3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勘察设计编写提纲31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32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编

3、写提纲35附录D(资料性附录)滑坡推力安全系数36附录E(资料性附录)物探测试37附录F(资料性附录)岩体抗剪迁都指标折减系数40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溶塌陷勘察岩石试验主要项目41附录H(资料性附录)土洞、溶洞顶板安全厚度估算方法42附录J(资料性附录)矿山开采安全深度计算方法45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计算方法46、乙刖百为适应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标准化的需求,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并使其更加规范,质量可靠,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编写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以统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本标准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参考有关地方标准、结合贵州

4、实际编制。本标准共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滑坡、崩塌一危岩体、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10章,规范性附录A、B、C;资料性附录D、E、F、G、H、J。本标准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察规划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常大美、时南翔、杨胜元、刘秀伟。本标准经赵国宣、丁坚平、魏康林、谢树庸、刘仁义、伍锡举、莫安儒等专家审查。贵州省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要求(试行)1总则1.0.1为统一贵州省地质灾害勘察的技术标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工作符合技术先

5、进、质量可靠、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1.0.2本技术要求规定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的技术方法、研究内容、评价准则,适用于贵州境内常遇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1.0.3地质灾害勘察应在广泛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经验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要求,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合理、结论准确、建议可行的勘察报告。1.0.4地质灾害勘察属于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专门勘察,除应符合本技术要求的技术规定,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岩土工程与工程

6、地质勘察规范的相关技术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破坏而产生整体下滑的现象。2.1.2 崩塌一危岩体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并以滚动、跳动、坠落移动的现象称为崩塌。被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极差的、具备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条件的地质体,称为危岩体。2.1.3 泥石流在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于暴雨或融雪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的土、水、气的混合流,是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2.1.

7、4 不稳定斜坡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地段。2.1.5 岩溶塌陷由于地下存在的岩溶洞隙而引起地上岩、土体覆盖层向下陷落而造成灾害的现象。2.1.6 采空区塌陷由于地下存在的采空区、井巷、隧道等而引起地上岩、土体覆盖层向下陷落而造成灾害的现象。2.1.7 地质灾害勘察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地质灾害区进行系列地质工作,并提出综合报告和图件的过程,是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步骤之一。2.2 符号2.2.1 岩土性质指标4一滑面上的内摩擦角标准值;Ci一滑面上的粘结强度标准值M一水的重度Qi一水平地震力W崩塌危岩体重力mn泥石流的重度Gm固体物

8、质的相对密度(比重)2.2.2计算参数指标Fs一滑坡稳定系数Gi滑体重力Ri一滑体抗滑力Ni一滑动面上的法向分力口一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e滑动面底面倾角Li一滑动面长度4传递系数Pwi一动水压力V一滑体(岩体)后缘裂缝静水压力U一沿滑面的扬压力hw一裂隙充水高度Ei滑体的剩余下滑力厂滑坡推力安全系数a-1塌体滑移面倾角f固体物质体积和水的体积之比Qm泥石流流量Fm泥石流流体的过流断面面积Vm泥石流断面的平均流速I泥石流水面纵坡Rm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F洪水时沟谷过水断面积x一湿周a阻力系数E-泥石流修正系数mm泥石流粗糙系数2.2.3其他fm平均值(TTK准差8-变异系数n参加统计指标的数量下一统

9、计修正系数3基本规定按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分3.0.1地质灾害勘察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阶段进行。地质条件简单、规模不大、基本要素较清楚,或灾情危急、需采取抢险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可以简化勘察程序,采取一次性勘察。3.0.2地质灾害可行性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的技术要求。主要采用搜集资料、调查测绘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及测试工作。基本查明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初步确定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大小、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对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可能的防治工程方案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初步

10、指标,提供可行性研究设计进行防治或避让和防治工程方案比选的工程地质依据。3.0.3地质灾害初步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初步设计的技术要求。在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控制性勘察资料基础上,开展符合初步设计阶段要求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变形破坏现状和危害程度,计算并综合评价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及其演化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优化可行性研究治理工程方案的初步设计提供工程地质和岩土力学依据。3.0.4地质灾害详细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技术要求。应在充分分析、利用初步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治

11、理工程场地和地基开展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勘察和测试工作。详细查明防治工程施工区地质灾害体的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和水文地质试验,补充采集必要的室内岩、土、水试验分析样,并根据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采用多种地质模型检算地质灾害体的现状稳定性和采取治理工程措施后的稳定性,为地质灾害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和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形式、埋置深度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3.0.5地质灾害一次性勘察的工作深度与成果资料,应符合详细勘察的基本技术要求。3.0.6地质灾

12、害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试验综合方法,并遵循先进行调查、测绘,后进行勘探、测试、试验的工作程序。3.0.7地质灾害勘察的岩土分类与鉴定,岩土水试验样的采集方法、勘探编录,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技术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相关专业技术规范、规程及贵州省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3.0.8各类地质灾害和各阶段的勘察,均应先编制勘察设计书(附录A),严格按照设计书开展工作。当勘察过程中出现与设计书预估地质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进行勘察方法及其工作量的调整。3.0.9现场勘察工作应确保各类勘探、测试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3.0.10资料整理及成果报

13、告应符合真实准确、分析有据、结论可信、简易可行。4滑坡4.1 一般规定4.1.1 针对滑坡灾害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查明滑坡灾害发生的时间、诱发原因及范围、规模、地质背景,判断滑坡稳定状况,预测其发展演变趋势,为滑坡灾害的预防、治理提供依据。4.1.2 滑坡的勘察包括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及工程勘探,范围应包含滑坡灾害区及适当扩宽的邻近稳定地段,比例尺可根据滑坡规模选用1:2001:1000。4.1.3 在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基础上,沿滑动主轴方向布设勘探线,勘探线长度应超过滑坡灾害影响区范围1020m。4.1.4 用合理的试验、验算方法确定滑坡体岩、土物理力学抗剪指标,并进行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4.

14、1.5 根据稳定性评价及监测结果,提出滑坡灾害治理的原则和建议。4.2 勘察技术要求4.2.1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型式及滑体性质、发生年代和规模大小等因素进行滑坡分类(附录B)。4.2.2 根据滑坡规模、危害程度、治理难度、工程重要性等因素,将滑坡按表1划分级别:4.2.3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需查明的工程问题,滑坡勘察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坑探、井探、槽探、物探等形式为主,对规模较大的深层滑坡可采用钻探手段,并辅以必要的洞探和物探工作。物探测试工作的方法及应用参照附录E。4.2.4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包括由滑坡活动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的范围,主要内容有:1滑坡后缘断裂壁及滑坡台地的形状、位置、高差、坡度及其形成次序;滑坡舌前缘隆起、滑塌状况与剪出口位置;滑动面(带)坡度、分布位置、物质组成及擦痕方向等。2坡体破坏裂隙的分布范围,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布密度、产生时间、特征及其力学表1滑坡分级工程重要性重要较重要一般危害程度大危害人数300人经济损失1000万元一级一级二级中危害人数503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一级二级三级小危害人数50人经济损失100万元二级三级三级治理难度复杂一级一级二级一般一级二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