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5764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提供师生间互动的空间,孕育教育与成长的机缘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

2、事情,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这是我读到的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老禅师的海量宽容,无私真爱谱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我班有个学生叫王某。我刚接这个班时就发现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

3、是学生向我告状。每次我把他叫到身边,教育他要遵守纪律,和同学要和睦相处时,他总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然后在不争的事实面前,又很快地向我保证:“老师,我以后不这样了。”可是,每次都没有结果,他的保证都是一句空话,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少费唇舌,可还是毫无起色。后来在翻阅杂志时看到一个老师的

4、做法,我眼前一亮,觉得可以效仿一下,或许可以一步步唤醒他那处于“冬眠”状态的上进心。一次测验,小王同学得了优,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坐在我的身边,先夸他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然后,我送他一本本子,封面上写着“我很棒”!要求他每天都记下自己值得家长和老师表扬的事,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并告诉他我要随时检查,写满五件事就可以得到全班同学的一次表扬,还能得到老师的一颗五角星。第一、第二天,我检查他的记录本时,发现都是空白的,他说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好。我认真地告诉他,比如今天你在上课铃声响后能自觉地静息了,上课时认真听讲老师表扬你了,课间没有捣乱其他同学,甚至今天我没让妈妈帮忙,自己削铅笔了,也算一

5、件。他见我的要求那么低,竟捂着嘴笑了,而后乐颠乐颠地跟我说了“再见”!第三天,我检查了他的这本纪律本,上面写着:“今天我帮小芳系了鞋带。”我及时地肯定了他的这种同学间的友谊。以后的几天,我“趁热打铁”天天看他的记录本,见他在上面认真地记录着自己的一个个小小的“事件”:“今天,我讲故事,被评为“小小故事王”;“今天,我吃中饭时,没有挑食”;“今天,我的数学题都做对了;今天,我画的画被老师贴到教室里的“书画园地”;今天,小凡的书掉在地上,我帮他捡起来了我一边鼓励他继续记录下去,争取每天的闪光点更多一点,一边请班上的同学去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每天的表现更棒一点。慢慢地,来向我告小王同学状的小朋友变少

6、了。一次次表扬,一阵阵掌声,一颗颗五角星终于,有老师告诉我:“咦,你们班的小王比以前可爱多了嘛!”他的妈妈也告诉我:“我家小王一直跟我说老师表扬他,我发现他在家里的表现也确实好了些。”看到他这样的转变,我心里真是高兴。一个小小的本子,一条条放低的要求,就能给学生一点希望,一份自信,一种启迪,就能让一艘小船不再搁浅,就能让一个灵魂不再沉睡。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书,内容都是那么丰富。孩子,他们还只是孩子,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面对犯错的孩子,大声呵斥、怒目批评,甚至暴力惩罚,这都是教育的下下策,真爱,用宽容、耐心、智慧、等待,把教育好孩子的要求放得低些,再低些这才是教育的上上策。 慈悲为怀,宽容待人,这是佛家的根本,也是我们教师所要追寻的爱的极致。无论在什么境况下,宽容之心都可以契机因缘,都能够和谐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