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57086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部分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2第二部分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5.第三部分 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1.0.一、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可行性分析 1.0二、重点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1.3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1.3.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2.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3.3.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4.4.第四部分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5.4.一、校园网资源中心与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分析5.4.二、图书馆建设可行性分析 5.9.三、社会服务建设可行性分析 6.1.四、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 6.3.第五

2、部分 建设项目的保障措施 6.4.一、组织保障6.4.二、项目管理保障6.4.三、资金保障6.4.四、人事制度保障 6.4.五、招标说明 6.5.六、环保说明 6.5.第六部分 建设项目的预期效益分析 6.6.第七部分 基本结论 6.7.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 200535号)、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 200614 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 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 号)、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

3、五年规划纲要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吉政发 20069 号),根据教育部办 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07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 200747号)精神,结合长春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长春市职业教育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长教联 20068号)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 (2006-2010)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我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论证,对 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形成如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有利于提升

4、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优化 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促进高职教 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全国一流 水平的高职院校。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萌芽于 20 世纪 80 年代 的中国高职教育,就整体而言,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很新, 这些已经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建设。 因此,无论是全 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还是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迫切需 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设施完备、办学水平优异的示范性高职院 校来引路

5、,积极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 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几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步伐,加强 内涵建设,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日渐增强, 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家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符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是优化 教育结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吉林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吉林省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640 美元,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2006 年,全省生产总值 4249.23亿元

6、,比 2001年增加2128.88亿元,年均增加 425.78亿元,相当于 1997 年 -2001年五年间年均增量的 2.8 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增幅高于前五年年均增速 2.8 个百分点,呈现出国民经济总量扩大、发展 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新的支 柱产业, 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 2720万吨,五年间 的年均增长率为 6.8%,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以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比重逐年提高,截至2006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5449.59亿元,比 200

7、1 年末增加 2146.19亿元,增 长 65.0%,年均增长 10.5%,超过前五年年均增长率 5.0 个百分点。长春市经济实力增强,四大主导产业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几年来,长 春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 1675 亿元,比“九五” 末期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 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805 美元。主 导产业作用突出,汽车、食品、光电信息、生物与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完成 产值 149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7%。“十一五”时期,长春市总体 上处于工业化中期,是工业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全市 人均 GDP 超过 3000美元并向 500

8、0美元迈进,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 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学院所在的长春市,既是吉林省省会城市、同时又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衔接点。 作为面向现代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我 院的专业布局紧密贴近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围绕吉林省的汽车、 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学院开 设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技术、食品生物技术、软件技术等 30 个专 业,所办专业具有较强的地域经济发展支撑和行业依托。学院发展能够得 到多方面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产学合作、职 业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突出的地域优势。三是

9、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 建校以来,学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 内涵建设,狠抓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教 学实验实训条件、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方法改革三项建设,凸显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的基 础上,初步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 具有高职特色的产学紧密结合的办学路子。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对于我院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实力,建设高水平、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高职院校,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部分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长春

10、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 1952年成立的长春市经济贸易学校。 在 5511所职业学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融入长春市计算机学校、轻工业学校等 校。 2000年,为适应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经 长春市政府优化组合后,建立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长春“高职航 母”。 55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建设和管理人才,其中两次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原吉林市市长刚占彪等 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学院占地面积 578 亩,建筑面积 24.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7295人, 年非学历培训 8000人次。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了工程、 信息、 汽车、商贸、 旅游、

11、食品、传媒和国际 8 个分院及培训学院,现有专业 30个,基本覆盖 了吉林省的支柱、优势产业。其中有省级示范专业 2 个,市级重点专业 6 个;省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优秀课程 11门。固定资产总值 6.38亿元,馆 藏图书 63 万册。(一)办学理念先进,综合实力居于省内领先行列 学院坚持“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以“铸 诚精艺”为校训,培养适应地方支柱、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岗 位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388 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 150 人,“双师型”教师208人,专业带头人 30 人。学院从一汽集团等单位聘请以全国劳动

12、模范李黄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为代表的66 名专家和技师,担任我院兼职教师。学院采取在职培养教师、引进校外教师、招收职教师 资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多项措施, 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仅在 2006 年, 学院就投入 300 万元用于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出国深造、在职 培训、参加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学院作为教育部“香港华夏基金东北 地区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为长春、四平、白山、农安、白城等学校培训师 资 200 人次,以联合办学、培养等方式支援省内 4 所学校,发挥了区域性 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功能完备。教学用计算机 3471 台,多媒体教 学设备

13、114套,语音室 8 个,单价在 5 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值为 2129万 元。投资 6000万元,兴建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学院倡导科研兴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3 篇,编著专业书籍 13部, 研发项目省级 3 项、市级 6 项,现运行省部级课题 26项、市级 14项。2003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二)教改力度大,人才培养的高职特色鲜明 1在办学体制上大胆创新,推行多元化办学模式。学院坚持“校企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的理念,以政府办学、财政划拨办学经费为主,实 行股份制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办学、校际联合办学、非学历培 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

14、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办学主渠道作用,用 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全心全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 技能性人才。2在“订单培养、”“2+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开始探索校企融合的 “五 同”人才培养模式。“五同”即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制定人才培 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实施素质 技能考核。突出实践课程,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与行业、企业 用人标准接轨。3“双证书”融合。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 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学生毕业时获取相应 的职业资格证书。 几年来,毕业生获取“双证书

15、”的比例达到 85%,实现了与 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4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望好。学院全面实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 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 体育、艺术活动,寓职业素质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我院学生在各类技能 大赛中屡获殊荣,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有 3 名学生获一等奖、在省级技能大 赛上有 10名学生获一等奖、 有两名同学被评为“长春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 、 王效宇同学被评为感动吉林“十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 90%以上,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 20 个省;近三年招生的 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为 116%,学院录取分数超过省内专科录取线80分,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 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 达到 92%。(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有规模有质量,在省内同类院校居首位学院拥有 6 个校内实训基地( 117个实验、实训室) ,设备资产总值达 5300万元。其中有 1 个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 5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 训基地(数控技术、汽车运营与维修、食品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和机电一体化) 。数控实训基地建筑面积 5000平方米, 100余台设备,可同时容纳 800 名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 1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