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5619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葬与社会发展编辑推荐更多文章:XX期党校班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调研报告某县税务局党组民主生活会调研报告某开发区领导班子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教育局党委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没有冷冷的石刻碑, 只有青青的小草和鲜花, “草坪葬”的墓区显得青翠而安详。这种新型“生态葬”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长沙市民的认同。“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 、“壁葬”、“花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其中“草坪葬”最为市民所接受。临近清明,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挂上清明球,插上一炷香,三鞠躬即可为已故亲人祭扫。“生态殡葬的方式很好,不仅经济实惠,而且节约土地,很环保。 ”一

2、位祭扫先父的王先生如是说。“风俗之变, 迁染民志, 关之盛衰。”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民风的角度看,就是一部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进步史。我们古老的民族选择土地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几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传统。古代的皇帝生前不惜挥霍巨资、占地千顷为自己造陵, “入土为安” 、“厚敛重葬”也是百姓告别人生的最后遗愿。传统阻力,根深蒂固,殡葬改革可谓“千年难题”。但是,这个难题从上个世纪50 年代得到破解:毛泽东同志首倡实行火葬,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高山、大地、江河之中,溶进了他们曾为之奋斗、深深挚爱的这片土地,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从此深入民心。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在对身后事的处理上出现了由土葬到火化,由占地修坟到“草坪葬”、“壁葬”、“花葬”、“树葬”、“空葬”、“海葬”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既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昭示。但我们也看到,时下仍有不少人在为自己买地造墓。这不仅是一种观念的落后,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地方竟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 “多留一分地,留与子孙耕。 ”对照长沙“生态葬”的方式,文明与落后,应成为更多人的清醒认识。想一想,当我们百年之后,如果葬于大海,我们又回到了人类生命起源的地方 ; 如果葬于花草下,我们会为大地滋润一片浓绿意 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归宿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