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1555948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一)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后称“诗三百”。其诗歌根据音乐的特色分为“风、雅、诵”三大类。诗歌赏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

2、、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第一章用起兴开篇,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歌赏析: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

4、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蒹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强烈感情。3.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朝丞相。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赏析:汉代乐汉献帝

5、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诗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总写沧海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6、,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歌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襟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 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诗

7、歌赏析: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意谓奔走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指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意指自然情趣和人生的

8、真谛。此诗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然和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简介: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诗歌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朋友毋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

9、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望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沿途劳顿的担忧之情。“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离别之意还没有说又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颈联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

10、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的思想感情。 6.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王湾,唐朝诗人。诗歌赏析: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这是诗人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

11、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7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

12、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诗歌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首联“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自己像

13、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寂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和其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之感。 “圆”“直”二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线条明晰,逼真传神,直入人心。这两句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

14、线呢!诗歌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诗歌赏析: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

15、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9.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简介:(略)诗歌赏析:“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