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长城的历代称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534957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长城的历代称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长城的历代称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长城的历代称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长城的历代称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一词的使用,是在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开始的。但是在先秦时期,以及秦汉以后各代,都因朝代不同,修筑形式的差异等因素,称谓也不相同,诸如列城、方城、亭障、塞、堑洛、界壕、边墙等等,而实质上都是指长城。春秋战国时代最先修长城的楚国,其所修的长城有列城、方城之谓。汉书middot;地理志南阳郡叶县下注: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middot;汝水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而秦国所修长城为塞。据史书记载,秦国的西北部与匈奴接壤,匈奴奴隶主不时率兵南下,骚扰秦境,公元前324年,惠文王出兵取陕,筑上郡塞(史记middot;张仪列传)。无独有偶,赵国修的长城有

2、时也称塞。另外,秦国还在陕西南部的华山和中部的黄龙山之间,修筑过一条人称堑洛的长城。堑就是掘的意思,即削掘洛河河岸,使之变成高崖以利防守。司马迁着史记时虽然使用了长城一词,但在当时,人们还是直呼长城为塞或亭障。汉代主要是修筑了今甘肃西部至新疆境内的长城,可能是汉承秦制之故,也可能这段长城的某些段落修筑形式不同于其它长城之故,似乎此时也没有直呼长城,而把它叫作亭障、障塞、边塞、塞。河西汉长城是后来人们的称谓。另外,河西汉长城,自罗布泊以西,就只有烽火台而没有相连的墙体,所以,自新疆罗布泊至库尔勒这一段长城,又称为列亭。在汉代所修的东段长城中,也有沿袭秦代称谓或别的名称的。例如汉书middot;武帝本纪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史记middot;匈奴列传中也有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北魏时期,北魏政权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大同)的安全,在京城南部修筑了一条称为塞围的长城,这种围绕平城修筑的塞围,大抵相当于两汉的亭障,其建造方法可能较简单,但同属于长城的严密防御体系。金代所修长城称界壕,也有称边堡的。明代所修长城,有边墙之称谓。据明宪宗实录载:自永乐中罢海运后,筑边墙于辽河之内。综上所述,自从汉代司马迁所着史记一书中使用长城一词后,大部分朝代还是承认并沿用了这个名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