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52900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 邢志国课堂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有效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以养成。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这一讲座使我很受启发。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想法。一、再评价新课改理念一个命题。“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对教材进行超

2、越,而不是对教材顶礼膜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教材的作用就是举一反三,但它却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意义,而且教材文本还负载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意义。许多教材文本正是人类文明的经典。因此,教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任务。语文的大量功夫,正是在这种解读中积累、磨砺、提升、内化。二、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规定性。1来自作者的规定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作者究竟想告

3、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学生多读,多悟。教参,只能是“参阅”。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2基于教者的规定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三、教师的文化准备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具体到指教师的精神文化。1理念的准备教

4、师关于“教育”的理念,关于“教学”的理念、关于“语文”的理念、关于“儿童”的理念,都有再审视、再提升,甚至再更新的必要。教育:人(自然、必然)之终成为人(社会、自由)的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教学: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习得过程;语文:通过母语学习、锻铸表达和思维,在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儿童:正在成长为自由生命体的一段人生经历。2知识的准备语言学的、文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科常知识心理学的、教育哲学的、教育技术学的、教育史的戏剧的、影视的、美术的、体育的、音乐的政治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3情感的准备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5、爱学生爱一切人类; 爱语文爱一切文化成果; 爱动物爱整个大自然;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内心应该始终处于激情燃烧的状态(外在表现各各不同)虚心:始终处于“所知太少”的自我评价,澄怀观道,器小易盈(空明自己的胸怀,就能悟到大道;见识太少,心胸太窄,就容易自我膨胀,胀满到装不下任何东西。) 反思:语文源于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教语文,在反思中求进步。“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设计有效的提问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

6、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一位老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前板书好课题,从课题入手,提出思考的问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2)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以课题中的“游”字为重点引导学生质疑。以疑着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弄清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另一位老师教学去年的树,他也是从课题入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课题叫去年的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文中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一问,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带动他们的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

7、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常用的有效提问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二)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有效的组织。既要

8、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前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一位老师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抓住了“借”,让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它进行讨论,就能达到理解内容,领悟中心的目的。“课题中的借字可以改为骗字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箭的,可以用骗字。”有的学生说:“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全部箭还给了曹丞相,这叫有借有还。还是用借字好。”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感觉到还是用“借”字好。原因有二:其一,因

9、课文后面的“谢谢曹丞相的箭”是照应“借”的,骗箭不用谢。其二,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若用“骗”这个贬义词与中心不符。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文章的中心。(三)重视朗读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