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526290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在科学学习中,更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即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来获取第一手经验,直接的感知、体验是第一位的。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情感的有效手段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疑是思之路,学之端”。科学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科学课程标准也将“提出问题”作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技能之一。怎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

2、关注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提出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在情境中生疑,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教学手段。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死海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死海不沉的奇异现象,从而会自然地产生“为什么在死海中的人不会沉下去?”的疑惑。又如在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时,教师首先播放有关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地震及火山爆发发生时的各种景象。学生被眼前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有关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种种问题已油然而生。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各

3、种问题情境,主动调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二、突破重难点在小学自然科学知识中,包含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模拟的功能,能使微观放大、宏观变小、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展示物体内部结构、事物的演变过程等,帮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不少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

4、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难点,教师首先运用CAI课件模仿再现日食发生的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色的天空中,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影面逐渐变大,最后天空中一片漆黑,太阳哪里去了呢?学生带着疑问,注视着屏幕,太阳又慢慢地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推测,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体挡住了,答案显然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模拟现象进行推理,这个天体是什么样的,怎样运动的,可能是什么。然后结合三球仪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初步得出日食的成因。最后教师再用动画演示三个天体的运动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日食的成因。 三、培养信息素养 搜集整理信息是科学探究

5、学习的一项重要过程技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源广泛而有效地接收和处理信息,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获取信息能力的有效的学习平台。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 由于动物的生存本领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教给学生,学生研究的兴趣又各不一样。因此,教学中,老师就把相关的内容制成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的资料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通过搜集所需的资料,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在课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到互联网上去搜集有关信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孩子

6、们对搜集整理信息的学习方法会由陌生到熟练,从而形成初步的技能。 四、促进情感体验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依赖于学生个体的情绪体验。多媒体技术采用影音信息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一位老师在教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生命周期时,播放了一段分娩的录像片。孩子们被看到的画面深深地震憾了,他们在汇报时,这样说:“我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母难日,妈妈生下我们太不容易了,今后我要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我要爱护好自己,因为妈妈生我是非常辛苦的。”相信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们不仅了解了自

7、己出生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 五、寓学于乐 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习活动富于趣味,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教师根据避震常识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避震方法。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效,有趣的形式,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游戏中,他们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而欢呼,为错误的选择而惊叫,也为时间的短促而紧张。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自觉地将所学的新知应用于实践中,并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如何在科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

8、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用到科学教学中也是每位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一、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全新的体验1、科学课主要体现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三年级的植物的一生这一课,让学生自己去种植,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但是当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互相

9、交流时,这时仅仅靠教师的语言或各类图片是无法完整的展示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所以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再次看到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比如说认识地球,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从宇宙观看地球的美景,还可以从课件中看到地球内部的构造,从而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知识的积累也经历了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

10、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课特别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所以课堂上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快进入探究的环节。比如说用工具测量,在上课一开始,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几只小动物一起在玩游戏,在分一些小奖品时,动物们都争论着自己的奖品比较大,这时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很容易就想到用工具来测量是最科学的,于是在整节课中孩子们都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教学也取得较高的效率。4、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课后布置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也是一项教学重点,但限于学生家里的条件,多数学生遇到要查找文字资料时,都无法按要求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学习,

11、让孩子上网找相关的资料。比如说有利于生存的本领自由研究等课都需要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其中。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科学课有许多的实验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比如说,热传导这课,先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掌握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效果更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方法掌握也比较到位。

12、再比如说制作地表的模型,让学生看光盘演示制作过程,地表的概念一下子就明朗了,学生也就能正确做出地表模型了。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比如说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一课,学生能够单独知道每一种运动方式,但比较这三种运动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出现三种运动方式,并标出中心点,看起来一目了然,难点也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其真正的作用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时刻围绕着这一要求,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的运用才是合理的。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