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51950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10分) ,白露未晞。(蒹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蒌蒿满地芦芽短, 。( 惠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鸡犬相闻。(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2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分道扬bio( ) 浮想联pin( ) 恣su( )

2、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边吃年夜饭,边谈笑风生,显得格外温馨。 C.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D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4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A乃:竟然 B具:同“俱”,全,都 C要:同“邀”,邀请 D咸:都5下面对名著内容有

3、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格列佛在利立普特小人国受到优待,作为条件他必须替国王递送信件,帮助工人搬运石头修建王宫,参加战斗摧毁敌人。B 格列佛当了“羚羊号”船长,第三次外出航海,他的部下图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舱里,后来又把他抛弃在了小人国。C “我”在小人国最大的愿望是获得自由,皇帝则认为这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征求内阁会议的意见,还要“我”宣誓与他和他的王国和平相处。D小人国有两大危机,一是国内高跟党和低跟党的争斗;二是不来夫斯库岛的威胁,两国长期苦战的起因,则是吃鸡蛋时应该先打破哪一端。6 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请说出至少三个来。(3分)答:

4、二、阅读与赏析(共45分)(一) (14分)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将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使之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

5、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元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待之。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略有改动)7下列句中的 “以”与“据龙尾洲以待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固以怪之矣 B以中有足乐者 C杀之以应陈涉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

6、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在解救襄阳受围的战斗中,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最终他们迅速突围。B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士兵们听闻援军到,士气顿时高涨百倍。C张贵抵达襄阳后,主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共同守护襄阳,但张贵拒绝了。D元军得到了叛逃士兵的消息,在龙尾洲附近设了埋伏,张贵当场战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毋败吾事 败: 贵恃其骁勇 恃: 举流星火示之 示: 身被数十枪 被: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后使之为都统。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二) (4分)初冬夜饮(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注】淮

7、阳,指西汉汲黯因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流放为黄州刺史。11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1)请说说第二句中的“霜”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答:_(2)这首诗最后的问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_(三)(9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

8、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9、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

10、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3本文第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4.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四)(18分)月光手帕韦延丽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