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4993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 年 级(下)期 末 复 习 系 列 练 习记叙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有家无长高 由 请问你的家长是? 家长是干什么吃的? 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要“家长”这东西。只有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或派出所填写“户主姓名”时,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于是,纷争不断,离婚率攀升,家庭教育失衡 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

2、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天堂与地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堵墙。但是,人在“家”中,并非没有边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翁婿之间,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家庭规则”。 试问,现代家庭几个有家规的?谁来制定家规?制定了家规谁来遵守? 漫长的小农社会,孔孟之流规则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歌,妇相随,千人吃饭,主事一人,虽然家庭的人伦悲剧是不少的,总的说来还是稳定的,稳定了几千年。 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3、变了,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变为今日的三口之家,老婆当家,小鬼当家,还是老公当家?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了。 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有人当得好皇帝,当不了家长;有人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

4、教授。 但家里一定得有一个“长”,此“长”非官长,非年长,非智长,他(她)本来就在“家”里,是一头猪也! 古人造字,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意即房子里有猪,因为猪在农耕时代最为宝贵。这样解释得通吗?牛、马、鸡、狗诸畜,何比猪贱?我以为宜作新解: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牺牲,堪为一家之长。1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 2. 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第16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4.第17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

5、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理由是 好处是 5.仿照第9段划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出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 答案:1.(4分)答: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2.(4分)答: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3.(4分) 答: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4.(4

6、分)答:理由: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1分),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任。(1分)好处:恰好突出了家长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这个比喻一反常态,新颖独到,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反思。(分号前后各得1分,意思相符即可) 5.(4分)答案示例: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符合仿写要求,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只管向前奔跑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

7、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欲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

8、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

9、,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1.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错别字 改正 2.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

10、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4.第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 5.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 1、聘 骋 2、不好。“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3、“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4、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

11、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5、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6、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的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10秒钟后,每一双

12、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轨铁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小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铁轨边上,丝毫无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