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496565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存在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能力评价内容各年级段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问题,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正。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版课程标准”)有200多处文字修改。对照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不少修改之处值得关注。第一,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历年颁发的小

2、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直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因此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表述,十分引人注目。按通常诠释,“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理解语言”是指“听”和“读”,“运用语言”是指“说”和“写”。新版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阅读、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可见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涵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并不

3、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表述的改进,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对逐渐改善我国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教师

4、讲解分析时间多,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而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凸显语文

5、课程实践性特点,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第三,给出各年级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含糊,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一直为广大语文教师诟病。新版课程标准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给出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浏览古代诗词、文言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

6、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第四,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提高写字质量。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正心”“有益于性灵”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

7、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历次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目标要求,但由于写字在语文评价中所占比重小,不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写字教学产生严重冲击,中小学生写字水准严重下降,屡遭社会的激烈批评。新版课程标准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基本要求外,特别提出要“提高书写质量”;并且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

8、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之核心要义阐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提法,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它从1956年首次开始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至今,五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其表述有“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等略微差异,但语文教学重在“理解”和“运用”的教育思想和总体目标求并无改变。遗憾的是,由于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此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并没有作具体的解释和说明,加上长期以来没有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

9、行深入的研究,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思想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盲目,现在该是到了必须弄清其内涵要义的时候了。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认识误区及其影响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两者之间互不关联、互不交集,“理解”指向于阅读与阅读教学,“运用”指向于作文与作文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意思无非就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于是,阅读教学就以“理解”为核心目标,作文教学视“运用”为价值取向,分工明确,各自为政。不仅如此,更要命的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至于课文

10、中的语言材料、言语特色,大部分老师熟视无睹。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广泛而深远。教材编写上,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事实上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的,大都采用主题式编写形式,而这些主题,全是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鲜见以语言学习、语言能力为主题编写的,阅读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教学指导思想上,一本权威的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书说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即便是语

11、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方法上,上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深受“红领巾”教学法和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全国推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教学法。时至今日,由此演化、“变异”而来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课堂程序更多的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目标设定首先是定位在读懂理解领会上,教学效果更多的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为归宿。而对“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也陷入误区,片面地认为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正确运用”了。至于“说话”,并不重要

12、,甚至有人这样说:只要不是哑巴谁不会说话,还需专门的训练吗?即便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的课程和内容,这种重书面轻口头的状况丝毫没有得到改观,老师们习惯了拿着“那张旧船票登上那艘老客船”。这或许是口语交际教学至今举步维艰、成为鸡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核心要义1关于“理解”。理解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只是侧重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的,是阅读过程心理机制的一个思维加工方向,

13、也称为“逆分析方向”。其实,还有一种“顺分析方向”的阅读理解,即学生在经历了“逆分析”的过程后,还得进一步转入另外一个心理过程: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内容意义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分段谋篇;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描述事物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这是侧重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只有经历了“逆分析”和“顺分析”两个方面的阅读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才是阅读教学所需要和追求的“理解“。从语文科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独当之任的学科属性来审视这两个“理解”,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意义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14、,而不是别的什么。一句话,“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理应是“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又包含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特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当然是有讲究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从语言结

15、构看,主要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三种,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样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感悟这样组织语言、篇章构思的表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时领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2关于“运用”。理解了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而是“中点”。因为“理解”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

16、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这就说明,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因此,不论是指向于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基本认识应该是:一方面,“运用”有层次之分: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是因为,语言和言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规则(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对这种规则的具体、灵活地运用。学生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初始、起步阶段,起巩固语言基础的作用;而只有他们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灵动地运用语言规则表现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际,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如此看来,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重在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