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1492296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0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0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 B. C. D.0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2、B.实践第一的观点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0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 B. C. D.0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

3、。据此回答:0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0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 B. C. D.0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09.孟子说:“权,然后

4、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 B. C. D.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

5、:“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的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A. B. C. D.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C.双方的转

7、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

8、有不同的矛盾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A. B. C. D.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

9、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 B. C. D.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

10、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A. B. C. D.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有了先

11、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A. B. C. D.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A. B. C. D.

12、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 B. C. D.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