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148700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判断、选择1.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3. 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

2、行为模式。4. 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5.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6.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

3、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 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7.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8. 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9. 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历史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兴盛繁荣时期,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10. 学习:学习就是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这就是学习的本质。11. 学生的学习:学生

4、的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12. 奥苏伯尔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和性质两个维度,将学习氛围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类。13. 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14. 布卢姆的学习分类:布卢姆及其同事从教育的目的与教育任务出发,讲学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类:知道、领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按照价值内

5、化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内化价值五级。15. 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理解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获得对事物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懂”。16.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性。17.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时间、态度等。18. 陈述性知识有命题表征、命题网络表征和图式表征三种形式。19. 代表性学习:代表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其代表的事物或管

6、你那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20. 学生对概念的同化主要有三种类型:雷属性同化(下位学习)、总括性同化(上位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并列结合学习)。21.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2. 安德森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23. 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24. 高原现象: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学习的速度往往呈现先快后慢的重复动作。即在学习初期,随着练习量的增加,不论是准确性还是速度提高都很快,但练习达到一定时期后,就会出现练习

7、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高原现象。25. 品德:品德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又称道德品质。26. 品德的形成和建构也呈现三种类型:依从性道德、认同性道德和信奉性道德。27.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28.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方面。认知内驱力是指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教师、家长和同伴们的赞许或

8、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努力学习的需要。2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30.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31.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激发理论)认为,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32.

9、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33. 元认知最早是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来的。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34. 问题解决的三个特点:指向性、问题解决包含着操作序列、问题解决依赖于认知操作。35. 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生成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其基础核心。36. 创造力与智力、学业成绩的关系:高创造力的人至少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但高智力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作为教师,尤其要发现有高创造力的“调皮儿童”。37. 创

10、造力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二、简答、论述(一) 心理的本质心理的本质就是要问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来源于何处?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脑科学的发展可以科学的解释心理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1. 心理是脑的动机,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心理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的产生与进化,“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物质基础。人脑具有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可能性,从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来看,所有的心理现象是大脑的反射活动。2. 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虽然脑为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人脑之所以产生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的结果。客观现实制约着心理的产生

11、和发展,一个人即使有正常的大脑,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条件,也不能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心里的产生不仅需要人脑则方面的物质生理基础,还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3.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从形式来看,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虽然心理现象的内容来源是客观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客观的,但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本质不同。其次,人不是被动的反映外界刺激,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映,进而做出相应的行动。(二)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1. 学

12、生的学习以掌握简介知识经验为主。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前任积累起来的各门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2. 学生的学习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3.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4. 集体影响性。学生的学习通常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这一特殊团体中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学习

13、有重要影响。(三) 桑代克的学习连接说学习联结说又叫试物说,尝试错误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学习即联结,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2.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联结是通过多次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3. 桑代克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学习规律。他指出练习律和效果律诗动物与人学习的两条基本规律。联系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会随着练习和使用次数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就会变弱;效果律是指一个动作伴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一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 桑代克总结出五

14、条辅助定律即多重反应定律、心向定律、选择反应定律、类比反应定律和联想转移定律。(四) 斯金纳的学习强化说(也叫操作性条件反射)1. 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分为两种,即凡是学习和操作学习,他认为操作学习更能代表人在实际中的学习情况。2. 强化是操作性学习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学习和行为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就是塑造行为。3. 丝巾男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反馈)

15、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的错误率。(五) 苛勒的学习顿悟说1. 学习的实质是顿悟,是学习者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认为所谓的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2.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被动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者首先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其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最后,知识总是内在于个体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并由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决定。2

16、. 建构主义学生观。首先,学生有着丰富并各具差异的主观经验世界。其次,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学生已有经验是新知识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 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家在知识观和学生观的基础上,认为学习的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七) 知识的理解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渐深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经历四中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1. 字面的理解。这种理解水平只需要学生少量的思维活动参与,几乎不需要进行思维的精加工就可以达到。2. 解释水平的理解。这需要更多的思维活动参与,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加工。3. 批判性理解。学生能够超越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和观点的限制,对学习材料的性质、意义、价值和真实性做出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