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148296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化哲理和高度智慧。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化内涵和精神本质。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荣耀夺目。(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久;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

2、确有关“和”的段落。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那么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珍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管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那么。节:节制。3、考虑: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到达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3、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那么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假设大家只是为了外表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方,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谊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4、请学生读第六那么以及译文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5、考虑:区别“和”与“同”的意义。

4、并联络建立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明确:和:对立中的统一。同:无差异的同一。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考虑,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可以“求同存异”,到达和谐的效果;但小人那么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那么,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表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化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三、“因中致和” 的理论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

5、,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络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就是儒家

6、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1、阅读课文的第2-4那么,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明确:A、强调处事有“度” (通过分析p 第2那么)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学生举例:乘车、吃饭)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渐渐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突然懊悔起来说:“刚刚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那么勿惮改,我如今从头还来得及”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刚起跑的地方,以

7、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行径那么投以异样的目光故事寓意:讲究礼仪是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拘泥反而效果不彰,也会令人费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被既定的经历障碍着,才不会让本来的一桩美事变调了!“不及”是没有到达“中”,其根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那么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犯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都不好,管理中过分的民主或专制也不好。凡事都有度,与人交往也应“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8、考虑:中庸之道就是折中吗?折中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那么地调和在一起。根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假设从价值本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那么的对半折中,而是从理论中总结出来的符合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正确点;B、强调符合义的原那么性(通过分析p 第3那么)与人交往要有度,这个度的根据是什么?(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那么(通过分析p 第4那么)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

9、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D、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联络课后相关链接)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开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详细理论中运用“中”这一根本原那么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敏性就叫做“权”。(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符合辩证观点的正确方法。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

10、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秤杆秤砣原理)2、如今,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那么,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联络第八那么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假设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3、探究:在第八那么中孔子批

11、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那么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注意把握一个“度”。4、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人往往缺乏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缺乏。)结合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可参考补充资料)中庸之道同步练习一、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然那么师愈与 乡原,德之贼也无适也,无莫也 恶徼

12、以为知者必也狂狷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二、写出以下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恶不孙以为勇者乡愿,德之贼也 恶讦以为直者恶徼以为知者中庸之道课堂实录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展交往,假设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展交往。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实在际”。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别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

13、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_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师:各位都举得很好。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

14、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师:说得好。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

15、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假设在修道进德时,假设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板书:狂、狷交往原那么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 12章,13.32章: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淆而不和谐”。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淆,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那么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那么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和谐,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