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47819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课外自读劳山道士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自读劳山道士满 江 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赏析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阑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突显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胆识超群,气度豪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

2、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词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思考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下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负笈(j)蒲团(p)稽首(q)采樵(qio)分赉(li)盎盂(y)挹注(y)未谙(n)逡巡(qn)蓦然(m)揶揄(

3、y)(y)舐痈(sh)伧父(cn)疢毒(chn)踣倒(b)二、通假字(1)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然”通“燃”)(2)诒之(“诒”通“绐”,欺骗)三、一词多义(1)顾(2)固(3)胜(4)也四、词类活用(1)请师之(意动用法,拜为师)(2)竟不少减,心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3)额上坟起(名词作状语,像坟包一样)(4)月明辉室(名词用作动词,辉映,照亮)(5)王面墙(名词用作动词,面对)五、古今异义(1)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古义:离开。今义:到那里。(2)弟子操作多日古义:操劳,劳苦。今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六、文言句式(1)何术之求(宾语前置句)(2)一道士坐蒲团

4、上(省略句)(3)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省略句)七、文学常识内容见第6课文学常识部分。八、整体预知 文脉探究本文中的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点拨】王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不同于鬼怪,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物形象。他能“慕道”,并能“请师之”,说明他也有思想与追求;能“谨受教”说明他也试图学好,可是,在“手足重茧”的情况下便“阴有归志”,立场不坚定。但看到了师傅演法后“欣慕”、“归念遂息”,但最终“苦不可忍”,决意离去。总而言之,王生没有恒心和毅力,不吃苦,没有意志力,而且又爱慕虚荣。从王生的身上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点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有经历种

5、种肉体上、精神上的磨难,才能获得成就。我们做事情首先要端正态度,思想应纯洁。文章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点拨】这篇情节离奇的小说,在跌宕起伏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王生慕道前往学道,浅尝辄止,作者在最后一段评论中对其进行了批评,并借古讽今,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病。文末异史氏的那段话该如何理解?【点拨】这一段是作者发表议论的段落,也是本文与现实的结合点。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如同王生的人,学无所成而又爱显才能,终至碰壁。写法归纳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求师学法,师父教法到演法失灵,一气呵成,峰回路转,自然流畅。技法指导(1)波澜跌宕法。所谓“波澜”, 是指叙

6、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可谓波澜起伏。文章的曲折起伏:一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因此,写作时一定要研究生活;二是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参差错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体验,尤其对处于事件情节中心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受,才能写得合乎生活和艺术的逻辑;三是作者叙事时既要考虑生活的逻辑,又要合乎读者的接受心理。平铺直叙固然令读者松弛,而一味地风风火火,脱离生活逻辑的紧张也令读者疲倦。(2)悬念解疑法。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

7、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3)抑扬生变法。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一般不会引人入胜。如能做到千折万转,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的佳境。在具体写作中,正确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4)照应圆合法。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随堂练笔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回答问题。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

9、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的摸鱼儿这首词的词意一波三折,结合词中的句子简析其中蕴含的深意。答:【参考示例】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这是第一层。“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

10、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料。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像“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下片借陈阿

11、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缠绵曲折,沉郁顿挫,是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一、基础知识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薄暮(b)负笈(j)樵苏(qio)B未谙(n) 逡巡(qn) 疢毒(chn)C颠蹶(ju) 行七(hn) 重茧(jin)D光鉴(jin) 共酌(zhu) 灯烛(zh)解析:选B。“谙”应读n。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薄:迫近,靠近B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鉴:照清C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 项:脸庞D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踣:跌倒解析

12、:选C。“项”应指“脖子”。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选D。A项,“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以”介词,把;C项,“乃”副词,于是;D项,“之”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几上肴核尚存C颇僭于上D一道士坐蒲团上解析:选BD。B项和D项都是“上面”。A项是“向上”,C项是“皇上”。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

13、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

14、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与下面例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道士笑而允之A亦可慰求教之心B何术之求C又曰:“试入之。”D遂助资斧,遣之归解析:选D。代词,“他”。A项,助词,的;B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代词,墙。 本文段从哪些方面刻画了王生的形象?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文章主要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刻画其形象。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译文:(2)此来为不负也。译文:答案:(1)现在经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是整天砍柴。弟子在家里,不曾受过这种苦楚。(2)这次来就不算白来了。王生学道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答案: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人学不到真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