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46745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杨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小水小学杨春“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 小水小学杨春摘要:进入1世纪,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变化一种民族的历史和命运,变化一种国家、公司、个人在将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的来临使我们的教育别无选择,不抓住机遇就会被历史的巨浪冲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教育就必须跨上网络快车。本文用品体案例探讨“互联网+”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影响。核心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识字教学模式一、前言 当今社会

2、,信息技术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老式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主线的变化。因此,摸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二、老式识字课型的偏向。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下,因此,始终以来识字教学都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实践中,诸多教师在解决识字与阅读写作的关系时曾浮现过两种偏向:(一)、片面强调识字写字对阅读写作的

3、制约作用,片面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地位,将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唯一且单纯的“重要任务”!忽视了尽早阅读与写作,忽视了及时发展语言,忽视了读写对识字写字的增进作用,延误了语言的及时发展,也导致识字效率不高。(二)、为了尽早阅读与写作,夸张了汉语拼音的作用,试图以汉语拼音替代中文,提迈进行阅读与写作。虽然在发展学生语言和发展学生读写发面有一定的进展,但是拦路虎只被绕开而没有消失,学生最后的读写还是要用中文。识字质量不高和识字数量不够,不仅严重影响读写的顺利进行,也对学习汉语言文化有悲观的影响。三、网络环境下识字教学模式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识字规定明确提出:“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遵循学生

4、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而做出的恰当的规定,也是实现“将识字写字和发展语言,与阅读写作巧妙结合起来”的目的提出的现实的科学规定。而跨越式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在增大识字量的基本上,在小学起始年级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模式与教学措施研究,使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左右的学习,能掌握50030个中文(能写2500字,能结识300字),可以在计算机上用规范输入法输入中文,并用电脑写出80000字左右构造完整、通顺流畅的作文,做到提前阅读、写作,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相整合,教师可以充足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创设更多优美

5、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内容,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再现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并且还加快小学生的识字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在把握语文课程原则中有关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的的前提下,对老式识字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下,初步摸索出在网络环境下识字教学的模式。下面我以小学语文第一册外面的世界为案例,作一步的论述。(一)情景激趣。 爱好是最佳的教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她们的注意,令她们产生浓厚的爱好。她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她们感到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小朋友的心理,创设新颖有

6、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她们识字的爱好,使她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在开始学习外面的世界时,我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因此我就给孩子出示了外面的世界中的图片资料,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一一指认出来了,接着,我让小孩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逛街的情景,并让她们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人们都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处所,顿时课堂的学习氛围高涨起来了,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她们的学习劲头就更高了。(二)“识”渗入“学”。 新课程原则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7、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方略。”新课标还具体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小朋友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重要材料,同步充足运用小朋友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措施,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教学中,我充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中文的措施,让学生变被动学为积极学习。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活动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爱好,并且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再者,我还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运用电脑显示出来,让小朋友去猜,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笔字)等。

8、以这样的形式为学生发明了一种快乐的学习情境,营造了一种和谐相融的学习氛围,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还想出了诸多记忆生字的措施:如用熟字加、减、换、改的措施识记生字,如:“木”与“禾、术”、“扬”与“场”、“迟”与“尺”尚有编儿歌、组词、造句等等。对学生说出的识字措施,教师要及时的总结和归纳,这样既可以充足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露痕迹地给学生渗入了学习的措施,对她们后来的识字有很大的协助。(三)“玩”中练“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如果始终保持着枯燥的生字解说,也难以吸引了她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充足刊登自

9、己的识字措施后,我就发明了情景,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孩子的学习状况。我先用“找朋友”的游戏来检查了学生对单个生字的结识,然后又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个别同窗的发音。鉴于孩子们对文中的处所已有了一种感性的结识,之后我就直接出示了课文里的处所,并规定孩子们借助拼音读词语。有了感性的结识,有了单个生字的熟悉,在拼音的借助下,她们不久就精确地读出了词语。有了这些游戏作为载体,学生不仅乐于学习,更能积极地轻松地快乐地巩固学习的生字,心情愉悦地完毕了学习的任务了。(四)“内”“外”结合。识字教学不单只在语文书的一种课文里,或者是在一种课文的规定结识的10多字里。如果把课本当作是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那是有违

10、背“大语文”的观点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先找准了课本的突破口,将课文中的资源拓展开来,发明性地使用课本,寻找选择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又贴近小朋友生活的儿歌、诗歌、故事、童话等在课堂的教学中运用起来。让学生能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整合起来,为后来的学习打下更坚实基本。在巩固识字后,我充足运用了网络环境下的优势,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阅读我给她们提供的有关阅读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学生感爱好的,并带有拼音注释的,以便她们阅读的电子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适量的超越,尚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结识从“字词句”上升到了“段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激发她们的阅读爱好,引导

11、她们进行阅读积累。不仅积累学习过的生字,更积累了新的语言,新的文化。(五)“读”后促“写”。原则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体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结识世界,结识自我,进行发明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跨越式课题研究的最后目的,也是通过增大识字量,提早阅读进而达到提早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学生大量阅读后,她们都会有一种想跟别人分享自己阅读收获的冲动。而教师就应当抓紧这个契机,为孩子提供一种体现的平台,让她们一吐为快。因此在阅读完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种问题:“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还可以在自选商场里添加什么物品,让人们购物更以便?”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学生充

12、足刊登各自的见解后,我立即让她们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留下了自己的“杰作”。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简朴的一句话,但这也是她们涉足于写作天地的练习作,不仅可以让她们的思路得到了充足的发挥,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她们已经对所学的知识再次得到实践运用,也消除了写作在心中的恐惊了。新课程原则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足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网络的优越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互联网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了,老式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充足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知识融会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