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46722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 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 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 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 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 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源、 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 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 产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 现近年来,亳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 科技化发展之路,在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 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抓好涡河流 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 态亳州”渐行渐近。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 来。近年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生

3、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 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 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 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 伸。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 主导下的部门联动新机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 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 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城区烟尘、油烟、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加 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我市还加大了污 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实施了多

4、项污水处理工程,较好的改善了农村 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 程,着力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 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措并举。我市加强源头控制,防 止工业污染,着力加大生态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亳州绿色形象, 争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 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 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 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 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对家乡经济 的发展带来的

5、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 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我的家乡来 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城 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 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 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系。近年来,市委、 市政府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保护, 使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碧水蓝天”的美景正从记忆中逐渐回 归现实。然而,虽然近年来亳州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成

6、效有目共睹,但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亳州还要再接再厉, 乘势而上,按照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力争把亳州建设 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区。为此,我们要根据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定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 分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资源开发 ;要加 强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 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市区内河水系和排污体系,保护 城市水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坚持以 人为本,把生态

7、环境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大力提倡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 政府和人民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 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二)政治方面: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 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 境保护、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

8、运用生态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 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 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所以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 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 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三)文化方面: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 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 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

9、,就是生 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 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 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 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 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 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四)社会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 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 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

10、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 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 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 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 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 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 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11、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 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 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 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要求,更是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美丽家乡与美丽中国 的必然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 该为家乡,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筑我们美好

12、的家园。一、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改善城乡环境,建设生态家园1、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从 2006年开始,县逐步在全县范围 内开展以生态示范为载体的创建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自去年 以来,编制了覆盖全县13.15万农村人口的5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涉及整治项目资金1.6亿元,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 50万元。通过多年的创建,我县已逐步实现了生态创建以点带面的 发展。2、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和内涵方面,县创新经 营城市理念,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为目标,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态型、现代 化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

13、标要求,不断提高城 镇化水平,目前正在实施的百里绿色长廊项目和月亮湾建设项目是 推进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重要举 措。以百里“绿色长廊”建设为主线,与全县特别是两岸的经济社 会发展相融合:通过“绿色长廊”建设,依托两岸的生态资源,把 沿线的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沿线的休闲观光 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进行镇和村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等项目,使百里绿色长廊沿线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 旅游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调研、谋划、 争资争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甑的工作理念、 思路以及措施办法,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工程

14、建设指挥部在县委、县 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支持下,做了大量 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环境跃上新水平。3、开展“三治”活动。县从2011年12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 开展一场“治脏、治乱、治堵”三治整治活动攻坚战,重点清理城 镇周边的垃圾死角等场所,整治乱搭乱摆乱放和清理垃圾广告,全 面打造一个干净有序、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二)注重科学发展,壮大生态经济1、发展生态林业,构建“生态”。植树造林及“一大四小”工 程曾获省级表彰,曾获“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中国宜居 宜业典范县”称号。近年来,县围绕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全力打造 农林产业基地,科学发展生态林业

15、,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 不断改善,现代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去冬今春,我县完成造林绿化 “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新造林面积 3.97496万亩,其中工程造林 15906亩、社会造林17843.6亩、封山育林6000亩。提升打造瑞赣 高速精品段绿化10公里,抓好了 206国道13.737公里通道林带的 补植补造工作,补植面积1059.5亩。全新打造周田“两新”绿化 100亩,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 6000多株。去年11月份,经省 检查验收组核查,合格面积核实率在 95%U上。实施了中幼林抚育 项目13000亩、长防林封山育林项目6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 续产业工业原料林项目5000亩,向上

16、提报了 2012年中幼林抚育项 目14000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 5万亩。2、构建旅游网络,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县确立了以景区为 龙头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充分发挥区位、 交通、资源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创新机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现在重点推进生态长廊旅游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 假区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大手笔、大项目,逐步做大做强生态 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县。3、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县通过抓技改、 建园区,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一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 区今年完成了省氟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台商创业基地产业 发展规划,并以两个规划为依据,实施分类管理,提升绿化低碳 发展水平。二是制定生态园区规划。今年初,工业园区聘请省 公司咨询公司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生态园区规划编制,将“两基地一 小区”纳入了生态园区规划范围。三是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制 度。严把“生态”入口关,严格项目规划环评,尊重专家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