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464998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考点及基础知识点讲解(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及知识点讲解:语文课程标准 中要求学生: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7中考会议已规定 07 年中考古文材料是课内一段课外一段。课外的无从猜测,但课内的古文应该 牢牢抓住,尤其是新课标确定的 16 篇优秀古文,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的评价要求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据此,中考说明要求同学们要: 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2 .能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3 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义;4理解选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5

2、 了解选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复习时我们要过好以下几关:( 1)过好背诵默写关。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 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2)过好文言实词关。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 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3)过好重点语句关。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 点句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的难点句。(4)过好课外迁移关。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

3、相当。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 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 可找一些 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文言字音: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文言文里有不少生字词, 需要我们下功夫去记忆。 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利用 造字法并结合词语的意义去记忆,应该能事半功倍。女口:数”在数有功” “、中分别读作shudshfbshu,因为这个字在句子中分别理解为屡次”、“数目 ”、 “计数”。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 应特别注意通假异读现象。 文言文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4、应读pi,因为它通披”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呢?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 在应写 “甲”字时, 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 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 “乙”字。 这时我们就称 “甲”为“本字”、“乙”是“甲”的通假字。 照现在的就法, 就是写了别字。如, “便要还家 ”中“要”通“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反”通“返”。 “为天下唱 ”中“唱”通“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悦”通“说”。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 在翻译时如果遇到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 可以考 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复习通假字, 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

5、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 这样记忆才牢靠。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如: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 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征于色 (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难在那些用现代汉语似乎也能翻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 (店铺)开始营业) 学习古今异义词难点不在这些意义差别大, 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译,也说得通的。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6、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牺牲玉帛 (古: 指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 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 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 但要特别重视。如:可以一战(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薄: 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

7、公等遇雨) 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号:1、h 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 h 0,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 ,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 h(0,号召。(号令召三老 )或: 1 、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的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

8、词、动词、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等等。1.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 词性,如 “道”,作“道路”、 “方法 ”、“道理 ”讲是名词,作 “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 “种 植”;作名词,意思是 “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名词用作动 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 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 ”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中的“指”“目”都是名词 用作动词, “指”是“用手指”; “目”

9、是“用眼睛看 ”的意思,但是 “指”本身就有 “手指”和“指着”两种 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 “目 ”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再如: “一狼洞其中 ”中 “洞 ”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 “打洞 ”。“不能名其一处 ”中“名”带宾语“其一处 ”,活用做动词 “说出”。 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 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如: “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 “坐 ”的状语。 “像狗一样 ”。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这里的 “箕畚”是名词,用作 “运”的

10、状语 “用箕畚 ”。 “谨食之, 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 “时 ”就是名词作状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中“狐 ”为名词,和 “鸣 ”一起用在动词 “呼 ”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 作行为的状态, “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 ”之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例如: “香远益清 ”中 “远 ”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 “香 ”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孟 子有一句话是 “老吾老以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中的第一个 “老、幼 ”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也可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还可以作意动用法, 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

11、中的 异”就是 以为异,认为奇异”, 这是意动用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可译为 以为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以 为乐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可以 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4. 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这句中的 坚、锐 ”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铠 甲”、 武器”。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 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 它可以作句子的主

12、语或宾语, 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 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 而中心词(名 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 ”, 奖勤罚懒 ”等。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5.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 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 ”,其中 生”就是 使之生 ”也就是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中的 惊、鸣 ”就是使动用法。 使惊、使鸣”。忿恚尉,令辱之 ”忿恚,使 恼怒6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

13、同的。 如:“其妻献疑曰”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 “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殚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前人之述备矣”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 “记述的文字”讲。 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以、于、而、然等。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 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

14、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 “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例:何陋之有?(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王之蔽甚矣。(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怅恨久之。3、用作动词:可译为 “去 其丿、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2、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3、在句中表示揣测、反问、4、指

15、示代词,相当于“那、往、到”。例:辍耕之垄上(“他、她、它(们) 。“我(的) ”、“自己(的)。 期望或命令等不同的语气。” 这“”之类的词。 例:其陈涉世家 )例:题名其上。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例:其真无马邪?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以1、作为介词,译为 “凭、靠、用、拿、把、按照、在、从 ” 。 例:“何以战”策“之不以其道”。2、作为连词 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偶尔作通假字,通于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1、对,对于,向。2、在,从3、与,跟,同。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6、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被动,可以译成“被” 例:受制于人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 “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