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446769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一) 摘要:本文先后论述了知识的涵义和知识的分类,比较了常识与科学知识的关联和显著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力图阐明科学知识的定义、特性、本质以及科学知识的动态性。 关键词:知识常识科学知识 Abstract:Theconnotationsandclassificationofknowledgesuccessivelyarediscussed,andtheconnecti onsanddifferencesofcommonsenseandscientificknowledgearecomparedinthispaper.Onthisfounda tiondefinitions,

2、characteristics,essences,anddynamicsofthescientificknowledgeareexpounded. KeyWords:knowledge,commonsense,scien ti ficknowle 什e么 是知识 ? 简而言之,知I 识(knowledge)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所得到的信息、技艺、诀窍、真理、原则等及其集 合。伊利英和卡林金指出,知识”一词传统上在下述三种涵义上使用。第一种涵义基于 knowledge (诀窍、行造之知)一一何做或如何造某种东西一一勺预先倾向、才干、能力、 技艺等。第二种含义意味着,当知识一般地等价于任何在认知

3、上有意义的信息(在特定的情 况下等价于与实在对应的信息)。第三种涵义与作为特定的认知单元(认识论的分类)的知 识的诠释有联系,在这种涵义上,知识或被诠释为日常知识,或被诠释为科学知识。再者, 知识论中的学派区分了两种极不相同的知识:episteme即已经证明的知识,doxa即纯粹的 意见。最有影响的学派辩护主义学派将episteme列为极高的等级,而将dixa列为极低的 等级;实际上,按照他们的极端的标准,只有前者才配得上知识这一名称。知识论被称为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关于episteme的理论,这一事实再好不过地表现出保护主义在 知识论中的统治地位。单纯的doxa被认为是不

4、值得加以研究的:doxa的增长被认为是一个 特别荒唐的观点。辩护主义一致同意episteme有价值,dixa没有价值。认识论的大部分历 史是相互竞争的辩护主义学派之间混战的历史,是围绕着区分以 epsteme 为一方,以 doxa 即不确定性和错误、徒劳而无结果的争论的渊薮为另一方之间的分界问题而进行的。分界线 进而被称为人类知识的局限”而doxa这个字眼就被形而上学”代替了。皮尔逊对知识” 的理解更为狭窄,似乎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配得胜知识”勺称号。任鸿隽揭示,智识是解决环境困难的工具,故因环境的不同,而智识的程度,亦不能不因之 而异。因此,智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现象。这样一来,知

5、识具有相当悠远的 历史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波普尔甚至把知识的历史追溯到生命的起源时期: 所有对环境和内部规律的适应,对长期性情境和短期性情境的适应都是各种类型的知识。 这样,知识的起源和进化可以说是跟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同步,并跟我们地球的起源和进化紧 密地相连。进化论将知识、我们自身和宇宙联系在一起;因此,知识的问题变成宇宙学的一 个问题。关于知识的分类,伊利英和卡林金进行了详尽而精湛的研究。在他们看来,按照认知基础, 知识可以分为推论的知识和直观形象的知识。按照社会基础,知识可分为私人知识、问题知 识和题材知识。按照题材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中性的、社会的、人文的和技术的知识。借助 于对本质的反思,

6、知识被分为现象论的知识不本质论的知识。借助功能的意图,知识被分为 描述的和说明的,基础的和使用的。在与思维形式和范畴模式的关系上,知识被分为经验的 知识和理性的知识。借助所包含的信息的质,知识被分为有问题的知识和可信赖的知识、分 析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借助认知的起源,知识被分类为先验的知识和后验的知识。使我们 感兴趣的是,他们借助认识论的地位,把知识分为日常知识(everydayknowledge和科学 知识。在古代,就提出科学的(理论的、理性的、逻辑有序的)知识对苏格拉底的知识,或 正如后来所称呼的生活世界的知识。二者之间的差异借助它们描述的对象的特征仮思模式、 范畴类型等,一句话,借助认识

7、活动本身及其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的产物的特殊性形成,此 处的特殊性是由科学性的标准之取向决定的。日常知识的领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常识、信 念、记号的知识、在习俗中记录的日常经验的概括、传说、教诲之类的东西、直观确信、描 绘等等。日常知识是极其稳定的。由于它是经常发生的众多现象和过程的概括,它一般地构 成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实际态度(价值、目标等的选择)。由于日常知识能使个人以这种方 式组织他的日常活动,它对于作为自然-社会存在的人具有根本的意义。日常知识和科学知 识的认识论关系具有它们自己的动力学。一方面,日常知识相对于科学知识作为前提或假定 的集合起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占,科学

8、认知修正了日常知识,使之在 科学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日常知识的特殊特征是它对应于理智发展的前反思阶段,与对它自 己的起源(获得、组织和转化知识的程序)控制和和分析无关。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由于努 力从感觉的实在推演真理,日常知识属于前理性的、前理论的领域。把日常知识转化为科学 知识的机制是使证明有根据。不用说,日常知识记录真理,但是它是以不系统的、非专门化 的方式这样做的,听任它的基础未加以说明。福尔迈区别了三种类型的认识:知觉认识,前 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感觉的多样性还不是认识,它们既没有充分建构起来,也不能做主体 间的验证。前科学的经验或“常识”已经离不开语言手段、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运用了,因此

9、超 出了知觉。科学知识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它立足于观察和实验、抽象和概念构成、“资料加 工和逻辑推理、假设的形成和检验。理论形态的科学,远远地超出了经验。这位作者也特别 注意常识(commonsense )和科学知识的区别。按照伊利英和卡林金的观点,日常知识是比常识更大的范畴,常识只是日常知识的一部分。 但是,在许多知识论的文献中,往往把二者混用而不加区分。不管怎样,鉴于常识至少是日 常知识的最主要或重要的部分,我们一般还是使用“常识”这一术语。在上面的论述中,实际 已经或多或少涉及到常识的意义以及科学知识与常识的异同。现在,我们拟进一步立足于这 样的剖析,以便领悟科学知识的涵义和精髓。何谓常识

10、?顾名思义,常识是日常的见识或普通的见识,它是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日常行 动)赖以进行的知识源泉。费耶阿本德说:“常识与我们不可分离,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 实践基础,我们的生活要依靠它,但现在我们还可以证明它固有的合理性。”瓦托夫斯基对 常识的界定比较全面: 常识性知识的特征就在于,它不是明确地系统的,也不是明确地批判的,就是说,既没有把 它的所有各个部分同所有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也没有自觉地企图把它当作一个首尾一贯的真 理体系。但是,它有勉勉强强的整体性,是一种文化的共同财产,是有关每个人在日常生活 的一般基本活动方面应当懂得的事情的一套可靠的指望。因此,它在一般人类行动事务上能 保证有可靠的

11、预见,不致出乎预料而惊慌失措。在使一般工作和社会生活成为可能,在划清 行动上的随意性和危险性的界限方面,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进而揭示,常识显然是广泛的、长期的经验的产物。它可以说是在最实际的水平上进化而 来的对人类环境的适应。它的适应性证明它有着很大的生存价值,而且从某种进化的观点来 看,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精练的重要手段,就像某些动物种类中的保护色或社会性组织一样。 当然,常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或万能的,它要随具体情况和历史时代而变化。常识与科学知识的关联是明显的。这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科学历史起源或发生学上程 度不等地依赖于常识,其二是常识与科学有某些共同或相近之处,其三是常识在科学理论

12、的 建构中作为科学的预设、方法和公理其作用。关于第一层意思,霍金斯一语道出,科学开始于前科学的常识,改变的东西是强度、专门化 的程度。如果说这是从科学的孕育和诞生的角度而言的话,那么邦格的看法则是立足于发生 学上论证的。他指出,每一个研究者由以开始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是日常的知识,即非专门 化的知识,它的一部分是科学知识,即它是用科学方法得到的,并能够用系统的方法检验和 丰富。作为研究过程,科学知识矫正或拒斥日常知识贮备的一部分。因此,后者是用科学的 结果丰富的:今日的常识的一部分是昨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简而言之,科学是从常识中成 长起来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日常经验和日常思维不能解决的、甚或不能提

13、出的问题。波普尔 则详细剖析了常识作为科学的出发点的意蕴: 科学、哲学以及理性思维都必须从常识出发。也许,这并非因为常识是一个可靠的出发点: 我这里所使用的“常识”一词是一个极其含混的词项,因为这个词项指称一个模糊不清并且变 化不定的东西,即许多人的时而恰当、真实,时而又不恰当、虚假的直觉和看法。常识这样 一种含糊不清且又不可靠的东西怎么能为我们提供出发点呢?我的回答是:我们从来没有打 算或试图(像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康德等人曾经做过的那样)在各种常识“基 础”上建立一个可靠的体系。我们从其出发的任何常识的断定也可称之为常识的背景知 识随时都可能受到批判和挑战;时常有某一断定受到成

14、功的批判而被抛弃(例如地球扁 平论)。在这种情况下,常识或者被矫正,或者被一种理论所取代,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内,在某些人看来,该理论多少有点“刺激”。如果这样一种理论需要许多的教育才能理解, 那么它将永远不能为常识所同化。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力求尽可能地达到如下理想:全部科 学和全部哲学都是文明的常识。 不过,在从科学知识的起源和发生学上看待常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时,也不能把常识的作用 强调得太过分。沃尔珀特针对两位名家的言论反驳道:T.H赫胥黎说,科学无非是训练有素 的常识。怀特海认为,“科学根植于常识思维的整个装备”。不管它们听起来是多么合理,但 是这样的观点完全是误入歧途的。事实上,科学

15、产生的观念和科学实施的方式都是反直觉的 和反常识的,即科学观念不能仅仅通过对现象的思考获得,它们十分经常地处在日常经验之 外。科学并不符合我们的自然期望。一般而言,时自然构成一个整体的方式和支配它的行为 的定律,与日常生活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自然定律恰恰不能从常识的每天的经验中推导出来。 多尔比也也直面过激的说法做了批驳:“常常有人提出,科学恰恰是常识的扩展。确实,它 的起源是17世纪的基于知识的常识的一种形式,每一个学科学的学生都能够从近代学校教 育的常识中达到它。然而,在历史的路程中,在较古老的手艺实践和科学之间存在截然的(革 命的)的转变,在转变中科学包含新类型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给手艺理

16、解以明晰的性质, 以致它变成了思考它、批判地审查它和创造性地扩展它的任务的一部分。作为结果,它得以 急剧加速。” 关于第二层意思,常识的确是与科学具有交集或共通性的,例如某种程度的客观性或主体间 性、必要的合理性、相对的可靠性,立足于经验,采取应有的自然主义态度(而不是诉诸超 自然的神明或魔法的力量)等等。邦格认为,常识和科学也具有连续性,至少常识被限定在 所谓的健全的常识(soundcommonsemse )上的话。事实上,健全的常识和科学力图是理性 的和客观的:它们是批判的并寻求融贯(合理性),它们力图符合事实(客观性),而不是沉 溺于无控制的思辨。他进而指明: 健全的常识和科学共同的客观性方面是自然主义,即拒绝支持非自然的(实体例如脱离实体 的思维)和自然的认知源泉或模式(例如形而上学的直觉)。批判地警惕和自然主义地拒 绝隐秘的认知模式的后果,是易错主义(fallibil),即承认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是暂定的 和不确定的这并不排除科学进步,而宁可说是要求科学进步。 多尔比也表示,在一般说法中,常识是我们大家实际共有的,因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