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144416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009-12-18 16:58:461分类:默认分类丨标签:I字号大中小订阅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 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 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 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 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 化的发展历程。

2、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 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 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成语与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 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 简乌纱

3、”是朝庭命官的穿戴, “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 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 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 “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 夫的尊贵潇洒, “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 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 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 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

4、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 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 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 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 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2、成语与建筑文化。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青瓦白墙 亭台楼阁 舞榭歌楼 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 登堂入室 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 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 雕栏玉砌

5、 琼楼玉宇 蓬门荜户 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 “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 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 鹉画眉等雀儿。 ”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 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 位上的鲜明不同。再如, “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 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

6、: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可见, 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 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由 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 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这是古代房屋 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纲常伦理和道德准则之上的。 后来“登堂入室”转义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喻在学问或技艺上有一定的造诣。“曲径通幽”: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

7、景物藏于园内。除 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 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 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 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 池亭阁的全貌。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如社会制度、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 把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水天一色、水光接天、郁郁 葱葱、扪参历井、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寒料峭

8、、风刀霜剑、风雨凄凄、寒蝉凄切、凄风 苦雨、天寒地冻、傲霜斗雪、傲雪凌霜、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红衰翠减、雨后春笋、花香 鸟语、雨后春笋、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满园春色、峰回路转、扪参历井、飞珠溅玉等。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 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 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 “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通过 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 高尚的情操。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

9、素。4、成语与文学艺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 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比如, “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 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 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 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 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

10、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 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 “龙飞凤舞”、 “剑拔弩张”、 “铁画银钩”、 “柳骨颜 筋”、 “信笔涂鸦”、 “入木三分”等。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相传晋王羲 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语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来也用来比喻描写、 议论十分深刻。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例如,从“丝竹管弦”、 “钟鼓齐鸣” 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不同种类;从 “黄钟大吕”、 “引商刻羽” 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特有的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从“阳春白雪”、

11、 “下 里巴人”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曲的曲目。 “大音希声”、 “弦外之音”等成语反映了古人 对音乐境界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感受; “琴瑟相调”、 “琴心剑胆”等成语则表反映了我国古人 因音乐而产生的情感价值观。黄钟是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瓦釜”是用黏土 烧制的锅,多为民间所用。因此成语“黄钟瓦釜”比喻艺术性较高或较低的文学作品;“黄钟 毁弃”比喻贤才不用;“瓦釜雷鸣”比喻庸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 辞庄严、高妙,气势宏大。5、成语中的爱情、婚姻。汉语中关于爱情、婚姻的成语有很多,如“情窦初开”、“一见钟情”、 “情有独钟”、“浓情蜜意”、“比翼双飞”、

12、“白头相守”、“秦晋之好”“花好月圆”、“山盟海誓”、 “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相濡以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郎才女貌”、“夫唱妇随”、“永结连理”、“伉俪情深”、“纸短情长”、“”甘棠之爱、“”心有灵 犀、“魂牵梦萦”、“”青梅竹马、“”月下老人、“比翼双飞”、“劳燕分飞”、“燕(宴)尔新婚”、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乱点鸳鸯”、“棒打鸳鸯”、“鸿雁传书”、“雁杳鱼沉”等等。这数目众多的成语中,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热恋时的甜蜜与美好,如“一见钟情”、“浓情蜜意”、 “山盟海誓”等;有的描写步入婚姻殿堂后夫妻生活的幸福与美满,如 “伉俪情深”

13、、“相敬如 宾”、“夫唱妇随”等;有的描写离别后的思念及痛苦,如“纸短情长”、“雁杳鱼沉”、“魂牵梦 萦”等;。唐李商隐无题诗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 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人们取“心 有灵犀”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用它比喻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约”等。今天泛 指两家联姻,但如果考察它的来源,就会发现,这个成语所反映的远不是婚姻关系那么简单, 而是带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目的。“月下老人”的由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14、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韦固,一天晚上,他见一位老 人背着个锦囊在月下看书,问他是什么书,答是婚姻簿子。又问锦囊中装的是什么,老人微 笑着说是红绳子。韦固又问:红绳子何用?老人告诉韦固,这是用来系夫妇之足的,即使是 仇敌之家,贫贱之隔,天涯之别,此绳一系则好和美满,终身不违。以后,民间就把“月下 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民间有个歇后语叫“月下老人绣鸳鸯穿针引线”,指的就是 月老为媒的意思。当然,月下老人不仅穿针引线做好事, “乱点鸳鸯”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的。6、成语中的学习精神。汉语成语中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成语,如“尊师重道”、“发愤忘食”、 “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程门立雪”、“焚膏继晷

15、”、“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 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 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等。有的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学习方法的介 绍,有的是学习态度的告戒,有的是学习精神的弘扬,有的侧重于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的 侧重于对教师的诚恳慰勉。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 贵的精神财富。例如,“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汛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儆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16、文也。”说的是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虚心好学。他死 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人们就尊称 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本事, “孔 文子”的评价似乎有点高了。他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 “孔圉聪明好 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 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子贡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凿壁偷光”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西汉东海人匡衡。世代以农为业。但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可是匡衡家里穷得 点不起灯。他的邻居是个富裕的人家,到了晚上,邻家灯火通明。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 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 “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捧着书本,在洞 前映着光来读书。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